高考阅卷工作关乎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是一项政治任务,一种社会责任,所以阅卷工作神圣又严密,但并不神秘。
1.阅卷前期准备 高考阅卷教师参加阅卷动员大会后根据所评试题集中到各阅卷室做题并充分讨论各种可能出现的答题情况的评分标准,结束后开始试评,试评结束后再讨论评分标准,然后开始正式阅卷。
2.正式阅卷流程 阅卷环节:一评,二评 → 三评 → 四评 → 抽查和统计说明:阅卷采取双评制,允许误差在2分之内. 在误差范围内按平均值给分;超出误差由第3人评,若第3人的分数与前两人中的1人的分数在误差范围内,则有效的两个分数按平均值给分,若3人的分数都超出误差,则由仲裁组讨论给分。
二、从高考阅卷谈几点答题规范方面的建议
平时教师阅卷更关注的是学生“错在哪”、“为什么会错”,便于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所以会“想方设法”找答卷的不足之处,而高考阅卷是按照评分标准“踩点得分”,阅卷教师会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下面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01 关键答案工工整整“印”出来(特别是填空题)
答案书写绝对工整清晰,既像5又像3,阅卷教师很为难,特别是填空题没有推理计算过程可参考,若书写不清经过扫描显示后会更难以辨认,除5和3之外还有很多例子,如分数线要用“—”不用“/”,“负号”清清楚楚显出来;
02 重要数据结论大大方方“亮”出来
大部分考生想尽可能写的“完备点”,所以答题区域会显得有点“紧张”,这就需要对解答题两问的答题区域有相对合理的规划,字不要太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相对整齐,尽量不要大面积的涂改,关键的数据结论一定要大大方方“亮出来”,可采用单独一行的方式,也可适当进行编号,方便阅卷教师根据关键数据结论快速看到“踩分点”,切勿把重要的数据结论写在“边边角角”,更不能写到边框外. 约几百名教师对着计算机屏幕要评约几十万份答卷,既要细致到位,又要讲究效率,非常有可能看不到“踩分点”,从而导致误评失分. 解答题第一问和第二问之间留空不要太大,否则阅卷教师评完第一问后会“以为”第二问空白并没有完全下拉到底查看而导致误评失分。
03 通性通法是“正道”,“偏冷公式解法”要慎用
高考数学试题多年来总以熟悉的背景材料、常规的设问方式,大大方方系统全面考查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多层次的考查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 绝大部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在基础知识、通性通法上下功夫,在考试中尽量避开“偏冷公式解法”、“高等数学解法”. 一方面极少出现的公式解法往往不在讨论的评分标准中,若答案错误,容易被阅卷教师“忽视”,从而造成误评。 另一方面即使答案正确,如何评分还是个未知数.
04 解答题第一问要“小题大做”、推理严密,切勿“显然”
解答题第一问往往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单一考查,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把能体现基础知识、原理、定理的步骤用数学语言一步步表达出来,须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不可“想当然”、“显然成立”等,造成“无意”失分。
05 解答题“满分”不易,“零分”也难,切勿空白
数学试题的命制体现人文关怀,既能让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可动笔,不至于望题兴叹,也让功底好的考生感觉并没那么容易. 即使是压轴题往往入口也较宽,不同层次的考生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时候只是方法选择上的问题. 即使真的没有思路,写出可能涉及的公式,写点解某类题的“规定动作”或许也能得一些分数,甚至第一题不会,可以猜猜结论或者直接应用第一问的结论尝试第二问。 最后一题或许是最难的,但并不一定是最难得分的试题。
06 正确的结论“算出来”
填空题只有最终结果,没有推理过程,考生会做但不一定得分,所以准确的计算结果显得非常重要,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不少考生最后三个填空题全正确,但前面的双空题错2空、3空,真的非常可惜,建议这样的考生重视简单数据的运算,或可在考试结束前适当留出点时间再检查下最简单的部分试题。解答题正确的结论一般会有2分,如果结论正确,中间过程有时候有点细小的问题也会得满分,但结论错误,就会“踩点给分”,可能失去结论分外的更多分数. 在试题中有许多不等式解集、参数取值范围问题,这类问题中往往涉及区间开闭,若临界位置有点难考虑或费时就不要纠结“开闭”,不妨先写上答案,把时间花在其他问题的“踩分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