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疫情的压力好像减小了,但高三复习的压力却没有减小,不管二轮专题复习是否已结束,时间都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所有人都希望冲刺阶段能够又快又稳,面对教材、教辅、真题、模拟考题等诸多资料,我们想做的太多而时间太少,怎么办?
打蛇打七寸,成事抓核心!
越是到后期复习,越应做到三个回归
——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回归高考题
落实高考数学冲刺阶段的核心
“读、评、品、限”
——阅读教材、上好讲评课
品题反思、限时训练
“题在书外,根在书中”。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每套都体现了课本作为试题的根本来源的功能,总有一定数量的题能在教材上找到原型,有的是原题,有的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材上例习题为素材,求变、求新、求活,经过精心设计、变更包装、恰当迁移、延伸与拓展、综合创新等改编而成的变式题,或是由教材中的几种方法通过串联、综合而成,都体现了高考试题植根于课本,着眼于提高的理念。真题与课本题相似度的列举就略去了,举两个读教材的人不会掉的两个“坑”:
【2019年全国卷3理22】题略。本题也让很多人大感意外,居然不考坐标系转化?全是极坐标,关键是好像没考什么,其实考查的是极坐标最本质的东西,基本量的内涵,而这恰是教材阐述最清楚的部分。
总的来说,教材不仅是高考题源,更是知识“本源”,我们必须阅读教材。那么,该如何操作呢?
1.首先用实例去告诉学生应该重视教材,并指导如何使用。可以给学生“导读单”,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看书。导读单需要关注什么?概念的内涵,公式定理的证明方法等。如: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等;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差角公式的推导都曾考查过;引导学生反思数学思想方法,如类比归纳、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函数与方程等。
2.配合二轮专题复习及冲刺阶段的练习,强化联系,带着某个问题或挖掘某类素材使用。比如对于形成椭圆的方式,我们可以联系、挖掘这样一组素材:(教材以人教A版为例)
◆圆的变换。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41页例2,第50页习题2.2B组第1题;
◆过定点的直线斜率积为定值。第41页例3,第55页的探究,第80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10题;
◆与圆有关的点的轨迹。习题2.2A组第49页第7题,习题2.3A组第62页第5题;
◆与圆相切有关的点的轨迹。习题2.2B组第50页第2题;
◆与距离有关的点的轨迹。1第47页例6,第50页B组第3题,第50页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迁移性,例题有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提供某些重要结论。不少定理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充分认识例题本身所蕴涵的价值,通过横向、纵向延伸,以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重视课本的作用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最佳“捷径”。教师团队改编教材的《思考》、《探究》、例题、习题,对教材进行再创作,挖掘教材透露出的编者的表达意图。
冲刺阶段,考试频率很高,
周考、月考、模拟考、诊断考,
一方面要科学制定考试计划、把关试题质量,
更重要是让考试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试卷讲评尤为重要。
讲评之前,我们需要“灵魂四问”:评什么?谁来评?怎样评?如何补?
评什么?确定内容载体需依据两项准备工作:
◆基于阅卷数据分析出的学生作答情况;
◆基于学生自查情况反馈依据。
评讲的基本内容:
·总体情况说明——肯定优点,鼓励进步;指出不足,指明方向;
·悬而未决的可疑点——微点突破;
·完全无从下手的试题——一般是单独研究,个别指导。
谁来评?可让学生先自行改错,课堂让学生做小老师,请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动脑(积极思考)、动手(积极运算)、动口(积极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有效促进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怎样评?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制定评讲策略。第一层次:能破题——知道解题的基本方法;第二层次:解得对——步骤完整,算得对;第三层次:解得快——一题多解,寻求最优解;第四层次:能拓展——发现规律,多题一解,创造新题。
如何补?有洞不补等于白考。及时跟进变式问题,有效检测评讲效果,强化练习;每考必做针对训练!后续检测间歇性重复,不断积累解题经验,固化教学成果。
总的来说,评一套试卷可参考以下着力点:
◆评试卷难度与特点,评班级与个体学生得分与试卷期望差距;
◆评学生错在哪些题?错因在哪里?纠错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学生丢分在哪里?提出整改意见?
◆评讲试卷中的“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启、多题归一;
◆评考试技巧,高三至始至终要强化得分意识,力争做到:概念清、路子正、审题稳、方法优、运算准、规范写等;
◆变式、跟踪、巩固练习。
“举一反三”是学生梦寐以求的解题境界,可实际的情况是“举三反一”都很难,常常出现过很多次的类似的题目,有些同学还是无从下手,为什么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做过的题目没有什么印象,条件换一个说法,就变成一道“新题”。所以,怎样让学生做一个题目有做一个题目的效果,怎样让解题活动事半功倍,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一个问题后对问题的反刍我们简称为“品题”,品题的内涵主要包括:梳理题目的相关知识,重温解题策略的获取过程,体会解题中用到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题目的变式演绎,题目结论的价值研究,解决问题过程的心理体验,以及对数学美的欣赏等。可以参照问题表:
不是每个题目都需要问这么多问题,问的内容要根据题目特点而定,可以参考简洁版:(数学每日一品模板)
核心知识和方法
易错点(错误原因)
模型归类
题目及解析
解题感悟,链接新题及方法总结
品题的本质,是试题的深度阅读(精读)。持续的开展品题活动,能促进学生阅读活动经验、翻译活动经验、反思活动经验的形成,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高考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很重要的目标,在复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科学应试是教师的职责。一方面对学生分层指导,制定相应的复习应试策略:针对后进生、中等生、优生,在时间分配、题目取舍、考场心理调节等方面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定时训练的组织和指导,提高训练强度,比如:一套题分成两次定时训练,选填题专练、解答题专练;120分钟的题110分钟练,根据情况再逐渐缩短到100分钟练等。总之,让学生习惯在紧张的氛围下做题,经历“制定策略——实施——调整——完成”过程,收获应试的经验,提升应试水平。
面对今年特殊的教学环境,线上与线下,只是学习媒体和方式的不同,需要我们把握好节奏 ,做好时间规划,调控学生的“练——悟——练”,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感悟,感悟灵不灵靠进一步的训练检验和巩固,题海无边反思是岸,加强反思,事半功倍。同时注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计算方式的优化,解题过程书写的规范,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的。
来源:成都教育研究
/热点
开学第一天!小编带你进校园
/关注
家长们关心的开学问题,市教育局权威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