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考完区一模,试卷要不要评讲呢?
我觉得没有必要。
为什么?
1.考情不了解。
学生考完试,答题卡就被收上去扫描。教师们在网上集体改卷,等成绩数据出来,经学校处理后发到手上,也得五六天。在这期间,学生哪些题目做的好,哪些题目做的不好,我们不容易知道。
一份试卷总共23道题,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就很难说出哪些题要讲,哪些题不用讲。
每题都讲吧,时间成本高且不说,这样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评讲,很容易让学生把有限的精力分散,导致无法在薄弱点上下足够多的力气。
有的老师凭感觉选出几道题评,或者问学生哪些题要讲,这也算是一种折中,但效果得打折扣。
2.学生不在线。
对学习不上心的学生,本来就不怎么在线;而对学习上心的学生,这个时候也可能没有往常那样在线。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成绩的关注,要远远高于错题的思路,毕竟这成绩关乎排名,排名关于奖励,以及与中考目标的距离。
你看在统考期间,每一科刚收完卷,尽管学校再三强调不要核对答案,以免影响下一科,很多学生还是讨论得热火朝天,胆大的还会拿着卷子直接到办公室问老师。
评讲试卷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查漏补缺,不如说是彩票开奖。他们等着你报答案,做对的就狂喜,做错的就惋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既然不评讲,难道就不处理了?也不是。
先来设想一个情境:你有23只羊,养了一段时间后,把羊拿去体检,发现有10只羊生病了,这时你会怎么办?
比较自然的想法,就是给这10只羊治疗,让它们恢复健康。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调整喂养的方式,整体降低羊生病的概率?
同样的道理,一份数学试卷23道题,如果有10道题学生得分率低,那么花一两节评讲,把这10道题及其背后的知识点强化一下,当然没问题;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调整自己的教学。
怎么做呢?
1.发放答案。
最后一科考完,就把答案印出来,发给学生人手一份。
因为成绩还没出,答案对错又不知道,所以不少学生都会主动地核对,看看自己大概能考多少分。
有的学生感觉自己考得不错,就会开心地四处显摆一下,甚至跑到办公室问老师要奖励;而有的学生发现自己这里错那里错,就会四处找人吐槽,表示自己这次要凉。
当然,有些学生对答案不感兴趣,他们的成绩大概率也不怎么样。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这一次统考的难度虽然比上一次难度要低,但还是有学生抱怨说很多题目不会做,或者某些不该错的基础题丢分了。
2.思想动员。
问题是收集不完的,但我们也没必要等收集完再行动,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也是进步。
解决问题需要行动,而行动需要学生配合才能顺利,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
统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刚好晚修,我在班上用了半节课时间做了一次思想动员:
区一模考完了,我们来做一个小结。
很多同学主动核对答案,看看自己考得怎么样,这一点值得肯定。考得好的可以开心一下,考得不好的也不用伤心太久,毕竟结果已经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是区二模。
怎样改变呢?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有的同学吐槽,后面明明还有会做的题目,就是不够时间,不然成绩肯定更好。这是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90分钟的一场考试,你可能不够时间做完全部,但你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做完所有会做的题目。
那么,考试该怎样分配时间呢?一个原则:没思路,就跳过。
一道题,你看完题目,发现毫无头绪,甚至题意都搞不懂,怎么办?做个标记,然后跳下一题,不要犹豫。
有的同学可能想:“万一再想一会就有思路呢?”我不建议这样做,因为你大概率是两个结果,一是继续想很久,还是没有思路;二是终于做了出来,但是花了很长时间。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你陷入被动,后面的题目即便会做,也不够时间。
从策略上看,先把读完题就会做的题目搞定,再来思考剩下的题目,就算到交卷也没做出来,遗憾也不会那么大,毕竟能拿到的分数,你都已经争取了。
第二,解题流程是否合理?
有的同学吐槽,有些题目明明会做的,就是因为粗心大意没拿到分。
比如这次考前大家做了一道题:
-2023的相反数是()。
A.2023;B.-2023;C.1/2023;D.-1/2023
很简单对吗?但是我巡了一圈,就发现有十二个同学选D。一问为什么,他们说看到“2023”就以为要求倒数,然后就选错了。
有的同学可能说,这次是粗心,下次注意点就行了。我想说很多同学在考试是已经专注了,但还是免不了错几道基础题。为什么?因为解题流程不合理。
解题流程有多重要?打个比方,你去打篮球,用歪歪扭扭的姿势投篮,有时也可以投进,但是用合理的姿势投篮,命中率会更高、更稳定。
有的同学发现自己老是粗心,就去拼命刷基础题,有没有用呢?用处不大。如果解题流程不变,你刷一千道、一万道基础题,得分率也不会提升多少;先改进流程,然后刷题巩固,才是更好的选择。
怎样改进解题流程呢?六个字:标题目,打草稿。
读题时,边读边把关键信息划出来;接着,在旁边的空白处或草稿纸上,把思考过程写出来,得出结果后,在写到答题卡上。
比如这次考试的第13题:
很多同学说自己写了“152”,他们不是不知道什么叫“中位数”,而是直接把题目中给出的五个数字排列,然后选中间的“152”,就下结论了。
如果读题时划了关键信息,就能知道这五个数其实是第98到第102个数,这时,利用旁边的空白写出分析过程,结论就出来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需要改进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时间分配,二是解题流程。想知道效果如何,区二模见分晓!
3.行动落实。
思想动员的目的,是提出改进的方向,并争取学生的配合。等成绩等各项数据出来,在分析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需要改进的方向,那怎么办?没关系,继续动员就好了。
不过,动员只是起点,接下来的行动才是关键。如果讲道理的时候豪情万丈,完了继续平时的老一套,那也没什么效果。
怎么做呢?我的答案是,看情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导致每个教师面临的是不一样的情境,所以投入的行动也不尽相同。可是,只要把握了方向,相信每个教师都能想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我呢,也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提到调整教学,有的教师就觉得要增加工作量。其实不然,调整教学,除了增加新的东西,我们还可以改变现阶段的教学结构。比如你之前课堂上没有安排课堂小测,现在抽个5分钟,进度可能会放慢,但是教学效果比之前更好,那也是可以的。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同事们都评讲试卷,我不评的话,岂不是另类?很简单,你只要明确,真正的问题不是试卷该不该评讲,而是如何让学生下一次考得更好。如果评讲试卷能解决,当然要评讲,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不评讲也是一种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