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卷点评
坚持稳字当头 考查创新意识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魏巍
2023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聚焦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发挥数学应用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高考改革,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发挥数学学科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试卷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作用,给考生搭就了展示的舞台、发挥的空间,致力于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理科第21题要求考生根据参数的性质进行分类推理讨论,考查了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深入考查直观想象素养,理科第19题以几何体为依托,考查空间线面关系。
文、理科第17题取材于橡胶生产的实际情境,比较甲、乙两种工艺对橡胶产品伸缩率的处理效应,借助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利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作为工具进行统计推断,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观全卷,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
难度分布合理 激发探究精神
西安铁一中滨河高级中学 胡晓亮
2023年高考数学试卷在整体设计和命题上展现了一定的特点和趋势,体现了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理念。
整体难度适中,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选择题和填空题部分广泛覆盖了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试卷的难度分布合理,既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和掌握程度,也考查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试卷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应用问题解决能力考查。这种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计算和运算技巧,更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试卷设计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呈现。这种设计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解答题部分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探究和推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今年高考数学试卷在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紧扣学科本质 凸显理性思维
西安交大附中 熊贤文
数学试题紧扣数学学科本质,凸显理性思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注重课标、教材,高考要求的统一性,落实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要求,充分地发挥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对教学的导向推动作用。
试题注重基础,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了对学生学过知识的全面覆盖,对基本能力的全面考查。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选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强调数学应用,强化数学思想,试卷通过设置科学的情境考查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实现知识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命题思路清晰,考点设置合理,试题叙述简洁。突出了数学学科特色,彰显数学实际应用的特点。坚持开放创新,平稳过渡,育人选拔并重。
从数学试题中可以发现,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把教学重点放在讲透课程重点内容上。
突出考查数学核心素养
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 邢青舟
今年的高考文科数学试题覆盖了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试题重视数学基础,突出考查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很高,几乎每一道题都需要一定的运算才能解决。试题梯度明显,入手容易,但真正解决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顽强的心志。
文科数学试卷计算量较大。从考生的反映看,一些考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掌握不够准确,有的考生对基本公式掌握混乱,记忆不清,导致丢分。数学推理证明需要思维严谨,有理有据,有些考生在严谨性方面不过关。这次数学试题也反映出一个特点,不能靠刷题,靠记忆,要真正地理解题目,掌握数学题背后所考查的数学素养,才能在未来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针对明年高考备考的考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夯实基础,重视基本技能。整合知识,夯实基础要以课本为主。要注重通性通法,还需强化运算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复习规划和总结。重视“一题多解”“多题同解”。
语文试卷点评
稳中有变强素养 重视基础拓格局
西安市第三中学 苏开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整体平稳有致,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个别题型上有变化,以求更加全面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视。
论述类文本及实用类文本,加强了内容及语言的思辨性,理解文本背后的思维和逻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形式呈现,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艺术手法和人物心理的角度来设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情节、人物及语言等要素都要有深入且透彻的认识,由表层深入到肌理。
文言文及古诗文阅读题,个别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唯有在精准翻译中真正“读懂”文本,才可辨其异而择其正。
从名篇名句默写及语言文字运用中,可以看到试题立足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本次作文以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也要尊重并欣赏他人的亮点,以此共同构成丰富多彩又和谐美好的世界。从人际上升至国际,凸显“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时代主题。
综合来看,语文试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有着极为有效的评价作用,需要教师不断从“实际”出发,往“细微”落脚,促“素养”提升,助“全面”发展。
立足学科育人 凸显语文素养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李建华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整体结构保持稳定,在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同时,进一步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了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试题选择上,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彰显了语文学科培根铸魂的育人导向。文言文本,均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试题任务设置上,聚焦思维品质,考查形象思维,引导科学思维,凸显了对考生语文学科关键素养的考查。科普文本中,引导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深入思考,关注对考生的文本深度阅读意识。文言文断句题的创新命题形式,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
作文命题中对自我与他人、部分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等二元关系的认识和思考,更是凸显了对考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语文关键素养的考查。
今年高考试题强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从“词语”“句子”“句型”三个层面考查考生通过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效果的能力,对考生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题从语言简明出发,考查语段修改,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用性。
生动形象 寓意深刻
西安市第六中学 冯亚利
陕西的命题方向是让考生就相关话题材料作二元或多元的思考,进而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作文题的两则材料,针对的是人与人的相处关系、国家与国家在发展中的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关注自我关注世界,拓宽眼界共同发展。立意不难,要想写好作文,拿到高分,关键要写出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思考。
考生可以依据两则材料,通过分析梳理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实质是考查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整体认知,同时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和眼界,成就积极自信的人生的主题。
考生平时只要关注时政热点与重大历史事件,就不难找到素材。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从现实出发,着眼未来发展去谈认识、谈见解、谈体会,并用恰当的形式、精准的语言表达,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平稳创新中凸显学科特色
西安交大附中 茹娟
语文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材料鲜活,问题设置恰切,考查内容全面。
平稳有变化 ,文言文断句题以主观形式呈现;文学文化常识题回归高考,与实词考查题合二为一;没有设置成语主观填空题。
常规有深度,既强调审题中捕捉信息的能力,要求读懂题;又着重回归文本分析理解,要求读懂文本。如实用类文本阅读限制角度为“深时视角”“两种不同”,必须抓题干扣文本先理解再筛选。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老人与海》对比;文言实词与《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对比,也加入了新教材的元素,引导关注新教材,转变学习理念与方法。
作文选择的两则材料,学生容易看出“合作共赢”的话题,这也符合现在高考降低作文审题难度的趋势。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考查思辨能力 注重培养严谨性
西安中学 李亮
今年高考语文陕西卷(全国乙卷)一是作文题平和,学生会感觉容易一些,二是题型变化相对较少,删掉了比较难缠的填写成语题,这让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少了一份纠结。
语文试题突出体现了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除作文命题外,还有两点较为突出,即弘扬劳动精神和倡导科学思维,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思考世界。考题也是近几年的命题趋势,在阅读训练的重点范围之内,大部分学生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考题重视对逻辑思维、思辨能力的考查。围绕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有较强的思辨性。而作文题看似不难,但要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则需要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作支撑。两则材料“适用”范围广,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大到企业、集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再大到文化间的交流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发展,思考内容可大可小;另外,两则材料间的联系也需要考虑。可见这道作文试题的思考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学生的思维差异会是影响作文得分的重要原因。
来源:三秦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