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爸爸并没有让我们上楼,就和小美一起在楼下与我们“面基”。
后来才知道他们家中人太多,不方便会客——有好几个小孩子,也有亲戚家的小孩一起住。
“老师你们看下,她呀,成绩太差,这次考试除了英语,其它倒数第一。”大家坐下来之后,这是爸爸的第一句话,后面讲的大概就是想提升成绩之类的期望,或者说是,焦虑。
爸爸口气挺重的,我不自觉地看了看小美,然而她的表情没啥变化,眼睛就是盯着桌面那堆卷子。
“咦?”我心道了声奇怪,这小朋友,同样是三年级,心性这么稳定的?
当时我的内心就是这个表情了
访谈开始的时候,小美爸还是在不停地垂头丧气说着消极的话,小美也还是一直低着头。不过这时间里她没有沉默了,开始说起了自己的学习。
比如:“学校发了新的教材,有语文的,里面有古诗,我背给你们看......还有英语的,我读给你们听......”
前一秒我和老师都觉得——学习态度很积极,但后一秒觉得有些怪怪的,小朋友的表现也太循规蹈矩,会不会有些“AI化”了?
这时候小美爸爸看小美在说学习,也就没有多言其它,转过去跟小区里的邻居搭话了。
插一句:爸爸表现出焦虑的家庭要远少于妈妈表现出焦虑的家庭,道理都懂的啦。
开始翻看小美的试卷,找出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倒是发现她的应用题丢分是最多的。显然,同很多三年级的小朋友一样,语文的阅读能力有所欠缺,间接影响了数学的成绩。
“这些我都会的,就是做作业的时候会出错。”小美又开口了,然后还有点停不下来的架式。
“那平时是谁带你写作业比较多呢?”老师问小美。
“妈妈。”小美答,“我写完就去完成爸爸给我的三个家务的任务。”——小美还觉得这样挺好,之后重复了几次做家务的事情。
“那你喜欢妈妈教你作业吗?”我问。
“不喜欢。”如我们所料,小美这样回答着,“因为我不会她就骂我,也打我。”
“那你是不是不开心?”我们也不惊讶,但是还要多问几句。
“是呀,”小美眼睛还是盯着桌上的卷子,面无表情地说到,“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没有妈妈说得那么差。”
说完这句,小美继续回到半自言自语状态,一会儿答老师问题,一会儿又穿插了自己的“故事”,包括自己的作业题与小时候与祖辈在一起时的回忆。
看爸爸准备走过来,我走过去朝他走过去,把他隔开单独聊聊,同时让老师与小美继续聊作业与试卷。
“小孩子压力太大。”我反正年龄摆在那里,很多小学生家长都没我大,我就倚老卖老直切主题。
“压力是有的,”小美爸爸点了点头,“可是我觉得她还好。”
我心里也是叹了口气,小朋友都成那样了,哪里只是“还好”?
总是说着作业,试卷,还有新的教材什么的,压力能小到哪里去?——现在在超一线城市的小学生,3、6年级的小学生压力大小我们都了解,就看家庭里主要是谁施加压力多一些,也就是说释放焦虑多一些。
而且,她回忆小时候在外公家里玩耍的快乐时间,我认为是一种放松。
“小美妈妈可能比较严厉,给她带来了一些压力,使得她一考试什么的就紧张。”用了一些过渡的话语后我再次切入主题。
“我老婆吗?”小美爸停顿了一下,“她还好呀,每次我见她们写作业都还好。”
“那你见过几次她们写作业的场景呢?”我反问。
“..................”。
“妈妈在这方面有些严厉了,”我继续说,觉得不说的话没人点醒他们,小美的成绩便更难提升,“而你这边呢,为成绩担忧没有问题,但就是别表露得那么明显,你们说啥小孩子都知道的。”
“啊?”对方一脸惊讶,说到,“我们对成绩不是很看重的其实,主要是她能够把作业什么的完成,能够理解就行了。”
“那你刚才下来的时候,不是一边甩着试卷一边当着小美的面说成绩不好吗?”我又反问了。
小美爸被我这样说也不生气,因为有些理亏,而只是焦急地在辩解着:“也没有啦,主要就是成绩要好,像她妈说的,一次错了,下次又错,错了还再错,我们能不急吗?”
他把话锋转到了小美妈妈的身上。
“错误太多的话,要么就是没理解,要么就是无心向学。”我分析着,其实还有个答案没有说出口——家长的能力已经没办法辅导了。
一轮“打脸”之后,我还是肯定了父母的工作,毕竟一家子那么多小孩,不容易,特别这个小妹妹,中间出生的,遇到的问题会更多点。
之前我们与勇哥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而他则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代际问题对小孩的影响。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我先一步回到小美的身边,老师给了我一个信息,就一句话:小美的妈咪大部分时间只告诉小美作业哪里错了,不讲原因,也讲不出原因。
这个,就与妈咪为什么容易生气,为什么小美有些害怕,为什么说起学习就会紧张等一系列的情况相吻合了。
父母教育子女始终都存在效率问题,不是现在就是将来。
我即使是拿了博士学位,做过些有些档次的研究,还经营着企业,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天,自己在下一代的教学工作上会变得无能为力。
因为时代在变,今天就与昨天不一样,何况几十年后与现在?
但是,我个人建议,家长一定要hold住,特别在子女成绩下滑的时间里,尽全力不在子女面前,特别还有不要在公众场合里展现自己对成绩的焦虑,和对子女的不信任。
相反,更多的应展现理性的处理态度,包括对学科问题根源性的探索,以及自己想要了解错题原因的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也多问几个“你知道为什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