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yīn)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pāo)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B.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hé)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tān)塌了。
C. 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kù)所受的精神虐(nuè)待中恢复过来。
D. 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wū)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cān cī)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B.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C. 接着一阵兴高彩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D. 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急待地来找我。
3. 下列句子中加点
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B.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 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D.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耸人听闻了!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班会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 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
C. 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D. 五月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然大笑。
B.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C.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D.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6. 下列常识表述正确的是( )
A.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繁星》,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B.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C. 小说集《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D.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皇帝的新装》的作者依次是是法国的莫顿·亨特、丹麦的让·乔诺、美国的安徒生。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A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情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来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B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11)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C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4)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15)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6)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D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17)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8)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9)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7. 对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B.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C.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D.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8. 对选文(8)-(17)段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愤怒——悔恨——难过——无奈 B. 愤怒——无奈——悔恨——难过
C. 悔恨——难过——愤怒——无奈 D. 悔恨——无奈——难过——愤怒
9.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B. 它受到冤枉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C. “我”断定鸟是两只猫咬死的,暴怒之下“我”只用木棒打第三只猫是不对的。
D. “我”认为“我”的过失是无法补教的。
10. 选文结尾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下列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既是确保以后不再出现使猫蒙冤的过失,也是自己工作繁忙。
B. 对这只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我心中永远愧对猫这类弱小的生命。
C. 再养猫会触发“我”和家人灵魂的伤痛。
D. 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而严谨的作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明志
B. 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
C. 淫慢(放纵懈怠)则不能励精
D. 险躁则不能治(治理)性
12. 下列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内心安静能增强体质,生活勤俭能养护一般的品德。)
B.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C.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逝,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
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以夹叙夹议为主,主要强调淡泊宁静对修身治学的价值。
B.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的方法是“静”与“俭”。
C.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
D.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14. 对选文行文思路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始,作者就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
B. 选文第三句,全部从正面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C. 第四句从反面阐述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D. 最后一句,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间,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6. 与本诗尾联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Ⅱ卷(表述题共102分)
五、(19分)
17. 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何处秋风至,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风引》)
(5)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6)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秋风吹不尽,______________。(李白《子夜吴歌》)
(8)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9)子曰:“人无远虑,______________。”(《论语》)
(10)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______________。”(《论语》)
18. 学校拟开设“榜样的力量”名人专栏。请你根据下列材料,为入选专栏的袁隆平写一段推荐词。要求:突出袁隆平的事迹和品质,语言简洁有感染力,运用第三人称,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60字。
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他带领研究团队用一千多个品种,进行了成千上万组杂交组合试验,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他不仅让中国人吃上了饭,同时,也帮助世界上很多贫困国家的人民吃上了饱饭。袁隆平衣着朴素,吃饭一个荤菜、一个青菜就很满足,但他工作非常严谨,事必躬亲,把80%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农田里,即使在90岁高龄,他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还是到农田里看看,直到逝世前几个月,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名著阅读(4分)
19. 阅读选自《西游记》一书中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那道人闻此言,只得进去通报,却见那A抚琴,只待他琴终,方才说道:“师父,外面有个和尚,口称是唐三藏大徒弟孙悟空,欲求落胎泉水,救他师父。”那A不听说便罢,一听得说个悟空名字,却就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急起身,下了琴床,脱了素服,换上道衣,取一把如意钩子,跳出庵门,叫道:“孙悟空何在?”
【乙】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B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B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
①【甲】【乙】两段文字中 A、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
②这两个人物听闻孙悟空的名字都怒火中烧,都与什么事情有关?
③孙悟空找这两个人物分别为何事 (用选段原文回答) ?最终的结果各是什么?
找 A 原因:______结果:________找 B 原因:______结果:_______
六、(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20.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3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1. 解释句中加点词。
(1)值胡贼攻郡 (2)友人语巨伯曰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22. 翻译下列句子。
(1)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23. 本文表现了荀巨伯
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粽之忆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浮现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lǚ)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天却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有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买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24. 文章题目“米粽之忆”有什么作用?
25. 文中作者回忆了关于端午节的哪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6. 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咕咕嘟嘟,棕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27. 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八、写作(50分)
28. 按要求作文。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时间从未止步;殷殷期待,谆谆教诲,爱从未止步;文化积淀,红色血脉,传承从未止步;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奋斗从未止步……
请以“从未止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