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
林钰量
2024年2月21日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自己学数学的时候,虽然用了许多时间,总感觉没有开窍,只是满足于,用数学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计算。
一,100—7
偶然看到有志愿者在给一位老人做测试题。
问:100—7=?答:93。
问:93—7=?答:86。
问:86—7=?答:79。
接着老人说:我是力学学院的教授,这种题目就不要再测了。
偶然看到高龄的钱学森也被问过100—7=?93—7=?86—7=?
钱学森对测试员说:请问知道我是学什么的吗?
当时就觉得这个减法题其中有些学问,自己就接着做起来了,100被7减14次之后,余下2。
结果正确吗?中间过程是否出会出错吗?如何验算?总不能再从100—7开始,再重复减一遍吧!
那就用加法,7连续加10次就是70,余下30,7再连续加4次是28,余下2。所以7连续加14次是98,再加上2,就是100。用加法验证结果是正确的。
为探个究竟,就把减数扩展一下,10~7~1,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从100—10开始,
100被10减10次,余下0。
100被9减11次,余下1。
100被8减12次,余下4。
100被7减14次,余下2。
100被6减16次,余下4。
100被5减20次,余下0。
……
发现100—7是最复杂、最能考验心算能力的测试题。
后来才知道,是被用来测试认知是否有障碍的测试题之一。
仔细想想,这样的计算事关进退位的加减法。有数位的概念,需要正确理解“十位”和“个位”上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学数学,是逐步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从“具象”逐步到“抽象”的方法之一。
数形结合
画出一个有100个点的图。每行10个点,每列10个点,共计100个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题目: 100被7减多少次之后,余下2。
100第一次被减7,可以在第一横行上用彩色笔标记7个点。如上图所示。后面余下3个点先放着。
第二次被减7,接着在第二行上用彩色笔标记7个点。后面余下3个点放着。
这样连续减10次。就是70个点。余下右边的30点。
100被7减11次时,就在第八列用红笔点出7个点,如下图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100被减13次之后,在图右下角留着9个点。再从余下的9个点中画出7个点,最后余下2个点。
这样100被7减14次,余下2。就可以用下图表清楚达出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此,还可以用图表示出100被3减33次余下1。
事后思考,乘法以及除法也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加以解答。
这就是数形结合方法的优点。
方程与函数
100—(7被加14次)—2=0
这就是一个方程式。
一元方程式可以写成:
aX c=0
想研究余数的规律可以这样写:2=100—(7被加14次)
二元一次函数式可以写成:
y=aX c
然后可以利用垂直坐标系作图了。
学数学需要自己有兴趣,会思考辩析,喜欢追问,还要自己想办法回答自己的追问,当然也需要导师的开导。这样读数学书,才能从书中读懂他人解决问题思考的方向,怎样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又是怎样得出来的。自己是否会想出新的方向和办法来。解体之后,常问自己,关键在哪里?主要困难是什么?怎样做更好?等等。也会有所启发。
二,小学生的双差题
1,题目:哥哥买一只球差5元,弟弟买这只球差4元,哥哥弟弟合起来买还差1元。球多少钱一只,哥哥弟弟各自有多少钱?
设:哥哥具有的钱为a,
弟弟具有的钱为b
球的价格为c
哥弟合起来买球的差为d
根据题意有如下关系:
c=a 5……(1)
c=b 4…… (2)
c=a b d……(3)
d=1……(4)
这是多元一次关系式。
解法1:
用带入法,逐步求解。
可得出,a=3
b=4
c=8
可知哥具有3元,弟具有4元比哥多1元,球的价格是8元。
解法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三个关系式,是从不同角度测量了球的价格。所以球的价格应该与4,5,1,三个数有关系。
可以用消元法,先求出球的价格c。
把(1)(2)(3)式加起来得
3c=a 5 b 4 a b d……(5)
整理后可得:
3c=2(a b d) 4 5—d……(8)
根据(3)(4)两式得
c=4 5—1=8……(9)
带入(1)(2)两式得
a=3
b=4
c=8
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这样(9)式就把球的价格,与测量三次所得的4,5,1,三个数据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了。
2,如果接着问,d=2球的价格又是多少?
可以直接用(8)式
3c=2(a b d) 9—d 可得
c=7
a=2
b=3
如何理解,应为哥弟合起来买所差的钱d增加了,而哥弟各自买球的差买(4及5)没有变化,哥弟各自的钱变少了,球的价格也会下降。
3,再问d最大值是多少?
根据(8)式得
d=9—c……(9)
又根据(1)式,当哥具有的钱为0元时,c=5,这时球的价格为最低,而d为最大值。
根据(9)式
d=9—5=4……为最大值。
则有:
a=0
b=1
c=5
d=4
4,一差二余
哥一人买球差5元,弟一人买球差4元,哥弟合买多余1元。球的价格是多少钱?哥弟各有多少钱?
解:所设如上题,关系如下:
c=a 5……(1)
c=b 4……(2)
c=a b—d……(3)
d=1……(4)
(1) (2) (3)可得
3c=2(a b—d) d 9……(5)
c=d 9……(10)可得
c=10
a=5
b=6
如何理解,应为哥弟合买球有多余了,即哥弟合起来的钱比球的价格高了。球的价格就会高,哥弟各自的钱也变多了。
5,在一差二余这种情况下,多余的d有最大值吗?
根据(10)式
可得d=c—9 ……(11)
c=10时有d=1为最小值。
当c>10时,
d的值无上限。
6,两余题
哥一人买球多余5元,弟一人买球多余4元,哥弟合买多余100元。球的价格是多少钱?哥弟各有多少钱?
解:根据题意可得关系式:
c=a—5……(1)
c=b—4……(2)
c=a b—d……(4)
d=100……(5)
(1) (2) (3)得
3c=2(a b—d) d—9
化简后得
c=d—9 (d>10)
得
c=100—9=91
a=91 5=96
b=91 4=95
这是因为哥弟各自买球都多有余的钱了,也就是各自的钱都比球的价格高了,又哥弟合起来买球多余了100元,所以,球的价格也高了。
因为哥弟各自买球都是有余,所以余款多的哥哥本有的钱就比弟弟多了1元。
经过一题多解,再扩展思考范围,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就找到了,学数学的感觉,数学不仅需要计算,然而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
回想过去学数学时没有找到这种感觉,数学没有开窍。
学数学,读数学书,先要把书读厚,从最基本的公理、定理,开始推导演算和思辨,对于书中的结论,就好像是自己推导出来的那样,而不是死记硬背。才能学到其中的数学思维,用数学大师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读出灵感,才会开窍,激发出自己的数学潜能。
学数学思考的方向比方法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
数学是结构(存在数量)和关系(存在变化)的描述,以及验证(结构和关系)的方法和过程。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三,自己设计一题
有一条环形车道,用两辆定速智能车测试其长度,已知,红车的车速是10米/秒,绿车跑一圈所用时间比红车多了480秒,当红车绿车相对而行,从起点到再次相遇,用时100秒。问这条环形车道长度是多少米?
提示:在定速运动中,
路程=车速*时间。
据了解,有几位数学竞赛金牌得主,他们特别擅长举一反三,平时他们并不用做那么多普通的练习题,而是在每次做完一道难题后,他们都会要求自己再设计出一个类似的题目,从而获得一个上帝的视角,也就是老师是怎么想出这个题目的。自己设计了一道类似的难题后,解题思路就会比以前清晰许多,数学思维比以前提升了一个维度。这样自己也就会扩展应用了。
做完难题之后,自己即时地再设计一道题,是升维数学思维的好方法,也是开窍的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