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了《》后,意外地收到了很多评论、点赞和收藏,感谢大家的关注。同为家长,我理解家长的担忧和愤怒,但我更相信作为家长,更希望能做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抱怨。结合看到的不同观点,以及昨晚和儿子一起讨论试卷的后续,我还想再继续说说。
我下班回家后,拿着手机上的试卷感叹“这试卷好难啊,我都没看懂啥意思,你能帮我看看不”,假装不懂地拉着儿子跟我一起看,时不时地还拉上爸爸一起加入讨论,就这样一道道地过了一遍。我发现,他基本都读懂了题,思路也清晰,也基本都get到了知识点,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也有自己临时做出的选择。说实话,虽然不能准确判断儿子考多少分(肯定没以前分数高),但我真的很欣慰。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1、考试题阅读量大,但知识点简单,都是源于课本。为此我特意把考前数学老师发的本学期知识要点翻开又看了一遍,复习时只是确认了孩子是否知道,并没有确认孩子是否能准确描述概念,这也就出现了孩子表达的是那么个意思,但可能不太精准。(不确定阅卷人的标准是什么粒度)
以15题和25题为例,对应《谁先走/摸球游戏》。
应用对应的知识点,可以准确地回答上面的15和25题
以20题和21题为例,对应《平移》和《探究活动:成长的脚》
应用这个知识点,可以准确地做20题估面积
应用这个知识点,可以准确地回答第21提如何避免出错
以19题为例,对应《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应用这个知识点,可以准确回答第19题
其它题也可以从知识点中一一找到,就不全部罗列。这其实对孩子提了更高的要求,对概念不只是觉得我理解,也要做到烂熟于心。烂熟于心的同时,知道它对应什么场景,怎么用。
2、答案可能不唯一,但要有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我和爸爸都是应试教育出来,看到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答案应该是什么。在面对这个题时,我们俩都在想“要考什么”。当孩子说了一些可能性后,我们才意识到,确实都有可能。出题人是不是这个意图我不确定,但当我看到孩子自己的思考后,我觉得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这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再只是唯一的答案,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同时,这里也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逆向思维。
忘补0,漏小数点,运算顺序可能错误等等。。。
按上图是可以数出来。但是变得非常大时,就需要计算。所以同意和不同意皆可
3、考场如战场,没有人能预测,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也很重要。大家都再说考试时间不够,我问了下儿子这次试卷时间跟平时比怎么样。他说平时做完前面的还有20分钟检查,这次只有5分钟,确实比较紧张。我说,那你时间够啊,后面又延长了20分钟,你为啥没做数学小博士呢,平时你都特别喜欢挑战下的。他回答:我用多的20分钟重新对前面做了下检查和验算,放弃了加分题。
说实话,我没想到,关键时刻他做出了取舍,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拎得清。我们不管多么紧张和担忧,最后上考场的仍然是他们自己,面对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都能面对并适应它,这种能力可能远比一个考试数字更重要,更有意义。一次没有考好,或许不能接受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我们自己而已。
继续反思,我目前认为可以坚持下去的几个方面:
1、关注做作业,变成关注对知识的掌握。我和爸爸同为双职工,并且大概率都要加班,平时对孩子学习的投入非常有限,没办法做到下班就陪写作业,基本就是问下“作业写了没”,或者看老师的反馈“最近作业没交”。我们也抓狂过很多次,最终还是决定作业回归他自己,我们就有空时或者周末时抽查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不能面面俱到,但能基本判断到学习的状态;
2、平时努力不够,考前一定要抱佛脚。这次考前两周左右,我们就一起制定了复习计划。我和爸爸对孩子平时学习的情况有了大概掌握,所以复习主要围绕书本和配套的练习册入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过一遍,再针对对应的错题让孩子讲解一遍。没有额外刷题,学校布置的试卷作为检验,查漏补缺。
3、补习班报不报,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大概三年级有过课外辅导班,同事家孩子上的不错推荐的,但是我们上了一段时间后,并不适用我儿子。一类辅导班是偏简单了,影响了对校内课堂的专注,一类是偏难了,孩子没有成就感。孩子还给整得很忙很累,我们再三纠结后,果断地停掉了。不管我多么想孩子拔高,在孩子校内基础都搞不好的情况下,盲目拔高也拔不上去啊。有人鼓励“要去报班,不报就会被淘汰”,有人又反说“不要报班,花钱没太大用”。实事求是,东西再好适合自己才行,培训班也是一种资源,找到合适孩子的又能解放我们双手的就是好的,而不是为了缓解我们作为家长的焦虑。
4、我们掌控不了变化,我们只能做自己。我们会焦虑当下的教育,我们会吐槽很多不公或不合理,可不管我们如何焦虑和吐槽,社会都会按照它的节奏向前,只要资源有限坑位有限,就无法改变要竞争被筛选的逻辑;我们无法制定或改变规则,甚至连影响规则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无法做出当下最好的判断和抉择,我们会有很多担忧和害怕......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那,我们能做什么?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热爱,鼓励他去实践,接受他的各种可能性,见证他的高光也允许他有失败和挫折.....同时,我们虽是成长,仍然也要持续学习,共同成长。做好了自己,无论怎么变化,做好适应它的准备,又有何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