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卷分析心得体会总结与反思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心得体会总结与反思

首页数学更新时间:2024-12-28 11:32:14

虽然我是数学老师,也买过《你好数学》《数数看》《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等绘本,可是直到中班的数学启蒙也只限于陪他看《100层的房子》(他从中学会了从1数到100);荷兰居住地的电梯有0层和-1层,顺便普及了下负数。以致于中班下幼儿园老师告诉我每次做数学题,他的计算和速度差不多都是最慢的。不过我除了偶尔在饭桌上出几道数学计算(有时以编成应用题的方式)外,倒是不紧不慢。所以小家伙一直以来算两位数加减法,都是心算,从未笔算过。

教过凑十法,但计算29 36,他还是习惯按自己的想法来,先算29 6,结果再加个30,我也不去管他。至于列竖式,还是留给小学老师吧。三位数以上的加减法的偶尔也出一两道,但都适可而止,他能自己推导出运算规则就可以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常讨论很大的数的话题,比如亿、兆、京等。一次,小家伙从《妙想科学》那一本《你能数到10的100次方吗》里学会了古戈尔,然后去考他的爷爷,把爷爷弄得一懵一懵的。

从大班开始的10月份,我开始每天在白板上出5道题,内容基本上是在熊斌的《奥数精讲与测试》以及《幼升小学前数学思维训练32讲》,娃兴趣不大。倒是5道题里面含的1道乐高题(比如用乐高拼一把椅子这种随意出的题),娃有时能给我惊喜。

再后来在网上找题,比如“5只猫吃5只老鼠用5分钟,20只猫吃20只老鼠用几分钟”“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多少天”等,感觉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中间也用过《今晚7点半,我家的游戏是数学》和新加坡数学,但都觉得收获不大。直到无意中遇到日奥小蜜蜂和Math kangaroo的题,如获至宝。

一开始每天做10道,费时1个多小时,娃跟我都很累,就改成了5道。现在有足够的时间能思索这些题,倒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其中的一道:把相同数量的狮子和羊运到河对岸,小船1次只能运送1种动物。不能把羊单独放在河的任一岸,不能1只狮子 1只羊(可以2只或2只以上的狮子 1只羊或2只或2只以上的羊 1狮子),请问有几只羊才能顺利把所有动物运到对岸?在推导出正确答案4只后。小家伙给出一般化方法:若有x只狮子 x只羊,其中x大于等于4,则可以先运两只狮子,再运x只羊,再运x-2只狮子。(提前引入变量x,是为了给以后学函数打一个基础)。

关于函数,我跟他还“讨论”过一道题:王老师发明了一种新的运算符号,2#5=5,4#8=8,12#5=12,问5#7=?然后小家伙就跟我“研究”起数学,定义新运算。他定义运算火车如下: 5火车5=6 6=12,5火车6=6 6=12。即两个相同自然数运算,结果是两个数之和 2;两个不同自然数运算,结果是两个数之和 1。哈,这个定义就是分段函数啊。他随即又定义了一种新运算鱼:2鱼4=12,3鱼6=18,1鱼2=6。我的第一反应时,把两个数按照先后顺序排在一起,然后除以2。结果小家伙说规则是两个数相加后再乘以2。我说那你得再加一个式子,不然按照我的规则也没错。小家伙随即补上:5鱼5=20。

再比如其中的另一道:已知A、B、C、D分别是3,8,12,14之一,已知A比C小;A D能被5整除,C D也能被5整除,问B多大?解决完这道题后,我们还讨论了哪个条件是冗余信息;把问题怎么改就能保证该条件不再是冗余信息等。

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些题他很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比我原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分数我在生活中经常会提到,但仅限于定义。提的多了,他自然也就明白了。一次我问他:1/2和1/3哪个大?他回答出了。我再问:3/4和2/3哪个大?我原想着我没教过他通分,这题准难到他。没想到小家伙回:因为1/4比1/3小,所以3/4比2/3大。再问1/2 1/3等于多少?他的思路是1/2等于1.5倍1/3,2个1/2等于1,那么1/2 1/3就等于1减去0.5倍个1/3(用了1/2-1/3等于0.5倍个1/3),最后得出答案5/6。我当时讶异得……

再比如小莎有一堆水果糖,她的弟弟将它吃掉一半,她的妹妹将剩下的水果糖吃掉1/4,她的父亲再把剩下的水果糖吃掉1/3,最后小莎只剩下6颗糖。请问小莎原来有多少颗水果糖?我以为会涉及到分数相加,对他会是一个大挑战。结果小家伙说小菜一碟。他是这么算的:最后小莎只剩下6颗糖,说明相对于爸爸吃掉的1/3,剩下的是2/3是6颗,所以爸爸吃掉了3颗。所以相对于妹妹吃掉的1/4, 剩下的3/4是6 3颗,所以妹妹吃掉了3颗。所以所有糖果的一半是9 3颗,所以所有糖果是24颗。

再比如一筐苹果重40kg,售货员一筐苹果,连筐共重40千克,售货员上午卖出苹果的一半,下午卖出剩下的一半,这时连筐还重13千克,原来这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小家伙答:卖的苹果是1/2 1/4,就是3/4,这筐苹时的3/4就是40-13,也就是27KG。然后他就算一筐苹果的重量:27分成3份就是9,9乘以4等于36,因此苹果重36KG,筐重4KG。还点评了一句:筐还蛮重的。

除法的概念我跟他讲解过,但也仅限于此。昨天出了一道题:序列2,3,6,8,8,4……是这样得到的:第一二两个数分别为2,3,后面一个数等于前面两个数相乘的尾数。这样下去,第1001个数是多少?他先是总结出规律,6个一组,然后重复。然后开始算1001除以6(其实我原怕太难,把1001换成了35),但他执意要算1001。他是这样算的,6*200=1200,1200-60=1140,1140-60=1080,1080-60=1020,1020-6=1014,1014-6=1008,1008-6=1002,所以第1001个数是6个数中的倒数第二个,看的我们大跌眼镜。

还有70除以4,他会这样算:10除以4=2.5,他知道2.5*8=20, 所以70除以4=20-2.5=17.5。也许这些是旁门左道,但我认为小孩子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看过憨爸的一篇文章《要想孩子数学好,一定要培养“建模能力”》,受益匪浅。所以很多题我都采用建模方法,比如:Mary有20元,她的4个妹妹每人10元,问Mary需要给她的妹妹每人几元使得每人钱相等。再比如Peter连续5天远足,星期一开始、星期五结束,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步行2km。远足结束共走了70km,则Peter周四走了多少km?图一画出来,孩子秒懂。不过以后得慢慢培养起孩子自己的建模能力,这比我去画要重要的多。

这一年,孩子好像数学自己突然开了窍:他学会了自己看时间;他总结出来“世界上所有的数就像一条永远永远爬不完的梯子,你爬一步,他就会长高你的一步乘以二,甚至还不止呢”;他跟妈妈讨论4 3为什么不等于4*3,进而说到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一定比两个数相加大;两个数相加是否一定比两个数相减大,举出了反例是5-(-5)>5 (-5);他吃早餐时说365是5的倍数,问他为什么。答:20是我的倍数,所以100是5的倍数。300是我的倍数,60是5的倍数,再加一个5,所以是5的倍数;他一边拿着计算器,一边给妈妈出题:9999*99=?然后很得意地对计算器的结果和妈妈纸上得到的答案;他给爸爸出题:用小棒摆成6 0=9,移动一根小棒,使等式正确。成功地把爸爸难住了……

渐渐地,我们出去观鸟会画柱状图和饼状图;给孩子讲过鸽笼原理、拓扑同胚(当然以极其简单的方式);也涂过四色地图、玩过莫比乌斯环……。孩子对数学也越来越自信,希望以后还能一如既往地喜欢我们在一起的数学时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