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卷讲解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试卷讲解教案设计

首页数学更新时间:2024-12-28 10:47:08

好的问题引导,是引发学生思考的一把金钥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有效的问题引导的设计,能有效地进行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灵活地理解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中得到了一点启示和认识。

一、了解学生基础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

教学的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儿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基础,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如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一) 复习旧知。让全班同学回忆“1—5的乘法口诀”。2人小组,一条龙口算。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二)设置情境,问题引导探讨新知。先出示第61页的例7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上有几条鱼?每条鱼都是由几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拼成的?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3、让学生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金鱼戏水的图画,为学生提供了学习6的乘法口诀的实物图,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②、 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③、 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以列表的形式揭示金鱼条数和三角形的个数的对应关系,既渗透了函数、对应的思想,又是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3至6的乘法口诀完全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填写表格,加深了学生对1个6是6,2个6是12…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列出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第5个问题准备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能独立完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新。通过一步步由浅入深地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解读文本重难点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导的:阅读课本第38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课本第38页的图中,除了红线标出的角以外,还有哪些角,请你画出来。阅读课本第39页,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3、请你标出下面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4、在书中用横线画出画角的方法再与同桌说一说怎样画角。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善于认真思考设计灵活性的问题引导。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导的:1、阅读76页例2,回答问题(1)3个4根也可以说成( )的( )倍。(2)如果摆5个正方形,是( )个( )根,可以说成( )的( ) 倍。2、阅读例3,想一想第二行应该如何摆,试着摆一摆。想:第一行的4倍是( )个( ),一共有( )个。列式 思考:2的4倍是( ),( )是2的4倍。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地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发展中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有意识地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实际操作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导的:阅读课本第68页的例2,回答下面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2、照例2的方法剪一剪,说一说怎样就能剪出对称图形? 3、把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可以完全重合,所以它们是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用虚线画出来。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5、自己动手再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每一节课的问题引导。问题引导中的每一个问题如何提出,对教学影响极大,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进行引导,需要精心设计,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经过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与思维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牢固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