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淮南的一个家庭中,一位三年级小女孩的数学考试成绩为 92 分,乍一看,这已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分数,按理说达到 90 分以上的孩子,已处于班级中上游水平。然而,孩子的妈妈却因这一成绩陷入了极度的愤怒之中,甚至被气到送进医院,其中的缘由实在令人咋舌。
宝妈之所以如此生气,仅仅是因为女儿错了一道计算题。这并非是孩子对知识点掌握不足,而仅仅是粗心大意所致。孩子得出了错误答案,这种因疏忽而产生的失误,在小学生的作业与考试中并不罕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会经历的阶段。但这位宝妈却觉得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她的期望如同高悬的利剑,容不得孩子有丝毫的闪失。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宝妈的愤怒情绪竟引发了癔症。当时孩子爸爸描述道,宝妈在吃饭时,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孩子的错题,越想越气,情绪逐渐失控,随后突然全身抽搐、呼吸困难。惊慌失措的爸爸立刻抱起她冲向医院,医生诊断为癔症,并表示通过吸氧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而目睹这一切的女儿,被吓得哇哇大哭,当即保证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再也不敢如此粗心。
然而,故事到此并未结束,还有一个更大的“炸弹”尚未引爆。女儿透露,此次说的还只是成绩相对较好的数学,而英语成绩仅仅只有 70 分,只是因为害怕妈妈的责骂,一直不敢坦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宝妈得知这一情况,以她之前对 92 分数学成绩的过激反应,真不知道会引发怎样更为严重的后果。要知道,在小学三年级,英语学科刚刚起步,很多孩子都在适应阶段,70 分虽然不算优秀,但也并非是极差的成绩。
这位宝妈的反应实在是太过极端。孩子才三年级,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一次考试的失误不过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颗小石子,本应是家长引导孩子跨越挫折、总结经验的契机。可这位妈妈却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为了几分的差距而大动肝火,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健康。这无疑是给孩子和自己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粗心大意、偶尔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常态,家长理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耐心的引导,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用愤怒和指责将孩子逼入恐惧的角落。这种过激的反应,不仅会使孩子内心充满恐惧和压力,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也让自己的身心遭受了不必要的折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节奏和天赋特长。就像在教育领域的众多研究案例所显示的那样,有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天赋异禀,有的孩子则在逻辑思维或艺术创造上独具慧根。正如花园里的花朵,有的在早春时节便绚烂绽放,有的则在盛夏或金秋才展露芳华,但每一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网友们的劝解可谓切中要害,92 分已经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何必强求孩子达到十全十美。
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长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呢?太多的家长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蒙蔽了双眼,将考试分数视作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呵护、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品德修养的塑造。
这一事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小学到中学,升学考试的压力如影随形,中考、高考这些“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走向。学校和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得不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成为了学生的日常。这种“唯分数论”的导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家长们担心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于是对孩子的分数格外看重,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然而,这样的教育体制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呢?我们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家长们必须明白,教育的真谛在于培育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而非打造一台只会机械应试的考试机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鼓励与支持,是在犯错时那温柔的纠正、耐心的教导以及充满爱意的包容。过度聚焦于分数,只会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压抑,如同阴霾笼罩,使孩子对学习心生畏惧与抵触。让我们挣脱分数的桎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自由的天空下尽情探索世界,充分挖掘自身的无限潜力。毕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积极向上的人格,才是孩子一生幸福与成功的坚实基石,远比试卷上那冰冷的分数珍贵万千。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们是否也曾纠结于分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