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对于新学期的孩子们来说,二年级的数学处于一个过段阶段,从100以内的加减法过渡到学乘法。这个过程作为教师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准备工作,如何背诵乘法口诀,如何理解乘法的意义,如何观察物体,如何认识时间。
那么如果不加强和巩固练习,很多孩子对掌握第一、二、三单元的学习重点会有些困难。所以,今天与你分享这几单元的重点知识和单元测试卷,多加练习,才能把这个单元掌握
我是做小学教育的大鹏老师,希望能与你交流教育心得和育儿经验。
微视频:
镜头一:学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3页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第4-5页
1、认识米(人的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重点难点: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
”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
”刻度,在它的上面
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
”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小明身高1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
镜头二:复习课件ppt:镜头三:单元练习试卷: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我是大鹏老师 ,专注中小学生学习,因为专业所以出色!头条私信回复005可查到大鹏老师(不是留言里回复)。请持续关注我的原创文章,坚持更新,我们下期再见。
声明: 以上图文和音频,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立即处理。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年级——五年级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