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坤卷)
1. 默写。
(1) 人当有志,而志不在大小。诸葛亮生逢乱世,躬耕南阳,“ ______ , ______ ”(《出师表》),表明了他的志趣;辛弃疾虽失意闲居信州,却志在保家卫国,收复失地,“ ______ , 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自述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陆游临终前告诉儿子“ ______ , ______ ”(《示儿》),传达出他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
(2) 追随诗人脚步,共赏祖国山河之美。让我们随王维出游边塞,欣赏“ ______ , ______ ”(《使至塞上》)的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随王湾前往北固山下乘舟前行,“ ______ , ______ ”(《次北固山下》),饱览绿水青山美景。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guàn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乙】XX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馀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táo痛’也是的?”XX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不省 ______ 人事
②guàn ______ 了过来
③号táo ______
④凄 ______ 惨
(2) 画线句子“他爬将起来”中,“起来”是句子的 ______
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3) 以上文段均选自清代文学家 ______ 所著的《儒林外史》,【乙】选段中“XX”指的是六十多岁依旧是老童生的 ______ ,选段体现出他 ______ 的一面。
(4) 在图书馆里,安安看到“《儒林外史》是典型的讽刺小说”的评论。但他觉得不尽然,认为这本书中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在宣扬传统美德。请你从书中任选两个正面人物,证实他的想法。
3.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ㅤㅤ回望2022年,中华大地到处涌现着令人感动的故事,不论是男子紧急关头打捞落水少年,还是行人合力抬车解救车主,抑或是路人热心帮扶摔跤老人,总有一些瞬间,让人热泪盈眶;总有一些善举,温暖你我。为此,黄山中学开展以“说暖心话,做暖心事”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邀请你参与宣传。
(1) 【暖心标语我来写】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标语,可以结合故事背景或响应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 【暖心发言我来改】李文同学写了一段话,作为这次主题活动的开场发言,请你帮他修改。
ㅤㅤ同学们,春暖花开的日子,阳光和煦的今天,总是有很多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他们默默无闻,却又感动你我。【甲】 他们的肩膀弯了,他们头上的头发白了,他们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他们的付出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了。【乙】 他们是伟大的功臣;他们是永恒的斗士;他们是不朽的英雄;【丙】 他们是阳光,温暖人间的四季;他们是路灯,照亮前行的征程;_________,。让我们衷心地对他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你们不会被忘记!”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③请仿照【丙】处画线句子在横线处进行补写,使句式更整齐。
(3) 【暖心故事我来报】这次活动过后,你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打算为下面的报道拟写一则新闻标题用以宣传,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0字。
ㅤㅤ校园记者2月27日报道河北唐山,暴雨后,两名司机被困桥下深水中,路过的七旬老人挺身而出,第一时间拽开车门,拼尽全力从水快没顶的车内救出二人,也拯救了两个家庭。老人心脏装了 4个支架,每天要吃高血压药,但仍阻挡不了他冒险救人的脚步。这位退役军人,再次展示了他的铮铮铁骨。
4.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葵花地
廖静仁
ㅤㅤ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ㅤㅤ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沙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a. 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青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吉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ㅤㅤ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女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创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立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ㅤㅤ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ㅤㅤ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b. 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ㅤㅤ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撇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ㅤㅤ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 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ㅤㅤ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c. 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ㅤㅤ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d. 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ㅤㅤ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③段写祖母的出身以及经历是为了更好地突显祖母强大的内心,照应文章主题。
B.第⑤段结尾祖母所说的话并非代表干农活不累,而是表明心灵所受到的打击更耗人精力。
C.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将祖母同“我”比较,是为了表现葵花苗的高大,祖母置身其中显得矮小。
D.该散文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同时传达出的思想情感也更扣人心弦。
(2) 请分析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我”的心路历程。
原句 | a | b | c | d |
“我”的心路历程 | ______ | ______ | 猜测哥哥姐姐对祖母所说的话的理解 | ______ |
(3) 请谈谈文章以“葵花地”为题目的作用。
(4) 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5) 请你说说文章第⑩段的作用。
5.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什么是大食物观?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让群众从“吃得饱”转向吃得更好、吃得更营养、吃得更健康,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ㅤㅤ大食物观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它以新的理念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方位开发耕地、江河湖海、森林、草原食物资源,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其次,它以新的思维统筹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大食物观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复合多元的食物生产体系,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性重塑。再次,它以新的路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
ㅤㅤ当前,我国人均原粮消费量大幅下降,非主粮包括肉蛋奶、食用油、蔬菜、水果等需求量快速增长。大食物观要求多元化开辟食物资源,让食物来源更加多样、种类不断丰富、营养更加全面、品质持续优化,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最后,它以新的视野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提高我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树立大食物观有利于推进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统筹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编自“把握落实好‘大食物观’目标要求”《学习时报》,2022年12月12日)
材料二:
ㅤㅤ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要求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其中提到,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全过程,且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了解不同的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2022中国新生代饮食教育白皮书》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在日常饮食中都已形成基础的健康意识,除了控制调味料的使用,合理的搭配也是消费者日常饮食的关键。超七成受访者强调饮食荤素搭配,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会保证每天吃水果,还有接近一半的消费者特别注意奶制品的摄入。
ㅤㅤ与此同时,各年龄段人群通常有不同的健康问题,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也日趋细分。调查发现,25岁以下人群最普遍的问题是生长发育缓慢,25岁至40岁人群最大的困扰是肥胖,40岁以上人群最常遇到的问题则是高血脂、高胆固醇。
ㅤㅤ白皮书提到,有些健康问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改善。调查显示,69.7%的受访者会选择改变饮食习惯来帮助调理健康,60.6%的受访者选择食物调理健康,这甚至超过了选择吃药、看医生的受访者比例。
(摘编自“舌尖上的学问 2022中国新生代饮食教育白皮书”,《第一财经》2022年10月13日)
材料三:
ㅤㅤ为了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和多样化食物的需求,我们的食物生产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从耕地资源向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拓展,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多途径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在这种大食物观的思路下,“未来食物”大有可为。
ㅤㅤ“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应,目前已被视为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未来食物基于科技创新的植物工厂、藻类工厂、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工厂、人工合成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高效生产粮食、蔬菜、肉、淀粉、油脂、蛋白质和功能性营养素等食物。 典型代表是人造肉,即人工制造出来的,而非通过养殖动物获得的肉,主要包括植物蛋白肉(植物肉)和细胞培养肉(细胞肉)。与动物肉相比,人造肉能够有效控制其营养成分,避免传统肉类中的病毒疫情。另一方面,未来食物注重对可食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而从源头上提高食物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保障食物供给。
ㅤㅤ总的来说,探索“未来食物”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居民营养健康。要加强对未来食物的安全评估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未来食物的宣传和教育,引导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未来食物。这些,既要积极探索也要徐徐图之。
(摘编自“落实大食物观应积极问技‘未来食物’”《光明日报》,2023年1月6日)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食物观不仅需要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还需要统筹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更需要满足人民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
B.《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五六年级学生能够制作2~3道家常菜且能根据家人设计的菜谱制作一顿午餐或晚餐。
C.通过对采用食疗方式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采访可知,选择改变饮食习惯比选择使用食物来调理健康的比例高。
D.“未来食物”虽大有可为,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食物”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2) 根据材料二内容,请归纳总结白皮书中提到的要点。
(3) 材料三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4) 请围绕“落实大食物观应积极问技‘未来食物’”这一观点,简述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6.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ㅤㅤ【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ㅤㅤ【乙】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山有浮图宫①,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ㅤㅤ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注】①浮图宫:佛寺。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______
②夕日欲颓 ______
③而东林之胜殆尽 ______
④子为之记 ______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
(3) 从不同的角度绘景是写景散文的主要手法之一,【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______ ”的表现手法,【乙】文第一段运用了“ ______ ”的表现手法来绘景。
(4) 【甲】【乙】两文的作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ㅤㅤ材料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而又互相照耀
——艾青(节选《光的赞歌》)
ㅤㅤ材料二: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史铁生
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解析】答案:
(1)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注意“嬴”的书写)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注意“孤”的书写)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古诗文默写类答题技巧:熟背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名句意思;注重积累,将易错处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2.【答案】【小题1】xǐng,灌,啕,qī
【小题2】D
【小题3】吴敬梓,周进,醉心于科举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不省人事”的“省”应读作“xǐng”;
②“guàn了过来”的“guàn”应写作“灌”;
③“号táo”的“táo”应写作“啕”;
④“凄惨”的“凄”应读作“qī”
(2)本题考查词语成分。“他爬将起来”中,“起来”修饰“爬”是句子的补语。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上文段均选自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乙】选段中“ XX”指的是六十多岁依旧是老童生的周进,选段体现出他醉心于科举的一面。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作者以高超的笔法讽刺了范进、周进等人,也树立了许多正面人物形象。如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蔑视权贵;杜少卿仗义疏财,为人至孝。他们都是典型的正面人物。
答案:
(1)①xǐng
②灌
③啕
④qī
(2)D
(3)吴敬梓 周进 醉心于科举
(4)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蔑视权贵;杜少卿仗义疏财,为人至孝。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答案】【小题1】答案:
(1)示例:助人为乐行善事,如沐春风暖心房。
(2)①他们的肩膀弯了,他们的头发白了,他们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但是他们的付出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了。
②“他们是不朽的英雄”后面的分号应为句号。
③示例:他们是春雨 滋润干涸的心灵
(3)示例:七旬退役老军人,冒险拯救两司机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围绕“说暖心话,做暖心事”的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①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甲】处画线句中“他们头上的头发白了”重复啰嗦,将“头上”去掉;“他们的付出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了”前面缺少关联词,在“他们的付出”前面加上“但是”。
②本题考查标点运用。“他们是不朽的英雄”后面的分号应为句号。
③本题考查仿句。仿照“他们是阳光,温暖人间的四季”的句式结构来写,做到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语意贯通。
(3)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0字。根据“路过的七旬老人挺身而出,第一时间拽开车门,拼尽全力从水快没顶的车内救出二人,也拯救了两个家庭”“但仍阻挡不了他冒险救人的脚步。这位退役军人,再次展示了他的铮铮铁骨”等内容可拟写为:七旬退役老军人,冒险拯救两司机。
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
4.【答案】【小题1】C
【小题2】不解祖母的行为
【小题3】心疼祖母
【小题4】向往成为像祖母一样坚强的人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表现葵籽丰收时祖母身处葵花丛的喜悦与激动的心理。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结合“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青忙,而是添乱”,a概括为:不解祖母的行为;结合“她28岁那年,我祖父创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立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b概括为:心疼祖母;结合“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d概括为:向往成为像祖母一样坚强的人。
(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本文记叙了祖母十分爱惜她的葵花苗,葵花地是祖母一生劳作的地方,祖母一直用心打理葵花地。标题“葵花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交代了本文写作对象是葵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文章赞美祖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怀念儿时的美好以及对祖母的想念,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运用动作描写,运用“掀”“栽”“撒”等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祖母栽种葵花苗的认真仔细,表现了祖母对葵花的喜爱和期盼之情。
②“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旋动自己的身子”“仰头望去”等赋予了葵花以人的情态,表现出葵花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葵花的赞美。
(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第⑩段“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是文章的结尾段,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标题“葵花地”;内容上,写“我”不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表达了“我”对祖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和怀念儿时的美好以及对祖母的想念。
答案:
(1)C
(2)a不解祖母的行为;b心疼祖母;d向往成为像祖母一样坚强的人
(3)“葵花地”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交代了本文写作对象是葵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借葵花象征祖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文章主旨。
(4)①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栽种葵花苗的认真仔细,表现了祖母对葵花的喜爱和期盼。
②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葵花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表现出了作者对葵花的赞美之情。
(5)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标题;内容上,揭示出作者对祖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怀念。
本文记叙了祖母十分爱惜她的葵花苗,一直用心打理葵花地,“我”从中得到启示。文章赞美祖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怀念儿时的美好以及对祖母的想念。
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5.【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ACD.正确。
B.有误,结合原文“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全过程,且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可知此项“且能根据家人设计的菜谱制作一顿午餐或晚餐”理解有误。
故选:B。
(2)阅读材料二,结合“大多数受访者在日常饮食中都已形成基础的健康意识,除了控制调味料的使用,合理的搭配也是消费者日常饮食的关键。超七成受访者强调饮食荤素搭配,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会保证每天吃水果,还有接近一半的消费者特别注意奶制品的摄入”可得:大多数受访者基础的健康意识已经形成,合理的搭配已成日常饮食的关键;结合“与此同时,各年龄段人群通常有不同的健康问题,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也日趋细分”“白皮书提到,有些健康问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改善”可得:针对不同健康问题,也日趋细分了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3)结合“典型代表是人造肉,即人工制造出来的,而非通过养殖动物获得的肉”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与动物肉相比,人造肉能够有效控制其营养成分,避免传统肉类中的病毒疫情”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两者综合运用,具体有力地论述了“未来食物基于科技创新的植物工厂、藻类工厂、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工厂、人工合成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高效生产粮食、蔬菜、肉、淀粉、油脂、蛋白质和功能性营养素等食物”这一观点。
(4)阅读材料三,第一段从“为了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和多样化食物的需求”入手,论述了“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多途径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这种大食物观思路,引出了论题“未来食物”。第二段分别从“未来食物基于科技创新的植物工厂、藻类工厂、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工厂、人工合成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高效生产粮食、蔬菜、肉、淀粉、油脂、蛋白质和功能性营养素等食物”“未来食物注重对可食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而从源头上提高食物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保障食物供给”两方面论述了“‘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应,目前已被视为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三段论述了探索“未来食物”的意义和价值“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居民营养健康”,也补充了注意事项“既要积极探索也要徐徐图之”,总结全文。
答案:
(1)B
(2)①大多数受访者基础的健康意识已经形成,合理的搭配已成日常饮食的关键;②针对不同健康问题,也日趋细分了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3)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述了“未来食物基于科技创新的新型食物生产方式,能高效生产粮食、蔬菜、肉、淀粉、油脂、蛋白质和功能性营养素等食物”这一观点。
(4)首先从“为了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和多样化食物的需求”入手,论述了大食物观的思路,引出了论题“未来食物”。然后分别从两方面论述了“‘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应,目前已被视为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论述了探索“未来食物”的意义和价值,补充了注意事项“既要积极探索也要徐徐图之”,总结全文。
本题是关于“未来食物”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三题考查论证方法,第四题考查论证思路。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6.【答案】【小题1】消散。,将要。,几乎。,记录。
【小题2】略
【小题3】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②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欲:将要。
③句意: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殆:几乎。
④句意:你替(我们)把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记:记录。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复,再;与,欣赏,领悟。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重点词:长,高大;俨,整齐。句意: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
甲文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的是动态的景物,所以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乙文第一段描写看到的山的顶峰和山上的佛寺是实写,“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是虚写,所以乙文第一段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从“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可知,乙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从“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可知,乙文还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思乡之情。
答案:
(1)①消散。
②将要。
③几乎。
④记录。
(2)①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
(3)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4)同: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异:甲文还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还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思乡之情。
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分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
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们三人)都应和道:“嘻!你替(我们)把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7.【答案】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从小时候起,老师就教育我们应学会给予和奉献。只有索取的人生是不快乐的,我们应学会奉献。
家庭中需要奉献,奉献使家人和睦。
一个家庭中,不能只是一个人在默默奉献,另一个人只管索取。这会让家庭的气氛变得凝重,各成员关系岌岌可危。我们不能一味被动接受父母对自己的爱,而是要主动去给予他们帮助,用实际行动表示出你对他们的爱。有一次,我替妈妈洗了碗,她回到家后十分开心,看到她欣慰的笑容,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我为家庭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像一根绳子,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更加亲密。
班级中需要奉献,奉献使同学们团结。
一个班级中,每天一定会有几个人轮到值日。你受到了他人带来的干净、整洁的环境,在轮到值日那天,也应给他人带来因教室整洁而有的好心情。为班级而奉献自己,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如果每一个同学都这么做,班级会变得更加美好,同学之间也会更加团结,奉献给予彼此力量,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无法克服的呢?
社会中需要奉献,奉献使人们和谐。
在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学会奉献。雷锋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曾帮助过许许多多的人,为许许多多的人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他曾给弄丢车票的妇女回家的希望,他用双手成就他人的梦想。在他仅有的20多年的生命中,他都是快乐的,他用奉献充实了自己的人生。奉献创造和谐社会,也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
人生需要奉献,快乐可以传递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奉献的体现,奉献比索取更快乐。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第一句话为艾青《光的赞歌》节选,“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强调“个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既渺小又伟大,既平凡普通又举足轻重;“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而又互相照耀”,强调人与人应该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才能相辅相成,实现双赢。据此分析读后感可参考立意为:①让我们努力奋斗,活成一道光;②生命的价值在于光彩照人;③“我”是光,不可或缺,可照亮新时代;④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实现双赢;第二句话是史铁生的名言,告诉我们,每一个活过的人,都会给后来人提供帮助和指导,不管个人能力的大小,也要尽自己所能的帮助照亮别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参考立意:无论能力大小,都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材料作文首先要审好题,要咬文嚼字,仔细琢魔,找出材料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确定好文章的中心论点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论点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论据。然后需要列出个简要的论证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本文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话题发表议论,总领全文。文中分三方面并列进行了论证,证明了“人生需要奉献,快乐可以传递快乐”的观点。文中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思路清晰。文末呼应开头,深化论点,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