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卷遵循国家高考评价体系理念,依照“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标准,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核心价值引领,突显对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检测考生学科素养发展水平,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基本要求。试卷整体难度不大,稳中有新,彰显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新情境,运用必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
一、试题分析:
(一)考点内容:
近三年在各模块分布列表如下: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选修一
选修三
2018年
27分、占30%
28分、占31%
20分、占22%
15分、占17%
15分、占17%
2019年
24分、占27%
23分、占26%
28分、占31%
15分、占17%
15分、占17%
2020年
32分、占36%
15分、占17%
28分、占31%
15分、占17%
15分、占17%
2020年试卷必修一部分共32分(2、4、29、30),必修二15分(5、32),必修三28分(1、3、6、31),选修一15分(37 题),选修三15分(38题),第1题和29题为综合性考查,必修一、二、三均有涉及,第1题计入必修三,29题计入必修一。下面对各题进行分析:
1.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B. 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
C. 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
D. 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
解析:考查知识点:必修三免疫学和必修一中病毒的生活方式和影响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因素等内容。考查目的: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题思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染病流行的传播链。我们进行传染病的防控(防治)工作,主要就是要破坏这个传播链,使这三个环节受到破坏,形不成链,则传染病就无法发生和流行。A、D两个选项中提到的“戴口罩、勤洗手”等都是围绕切断传播途径而展开的。B、C考察了必修一中病毒的生活方式和影响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因素等内容。
2.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 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
C. 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
D. 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
解析:考查知识点:必修一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考查目的:有氧呼吸和两种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必须要牢记,不能混淆,其中各种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关系更应该记准确,否则就容易出现错答。解题思路:虽然看似复杂,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单一,只要理清相关反应式中的比例关系、考场上冷静分析就能顺利作答。
3.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 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 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及其作用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器官分泌的激素,以及激素的作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解题思路:A和B从垂体在甲状腺激素分泌中的作用入手可判断正确.C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正确,D考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D错误。可能出现误答是A。
4.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
实验材料
实验目的
A
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B
蝗虫的精巢细胞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C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人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A. A B. B C. C D. D
第4题,1.考查知识:主要考查4个观察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有关知识,2.考查目的: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的能力。3.解题思路:A错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择高度分化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B正确,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可选择雄性动物的精巢细胞;C正确,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选择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取材方便,便于观察;D正确,观察DNA、RNA的分布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4.误答:部分学生认为只有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才能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而误答C。
5.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A. 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 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 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 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目的:基因分离定律,对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行考查。解题思路:依据题意不难得出长翅是显性性状,亲代雌蝇是杂合子所以A、B选项正确,C选项由于题中没有给出截翅的性别所以无法判断基因位置,答案选C,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在雌果蝇体细胞中等位基因都是成对存在,D选项错误。学生易误选D。
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解析:本题容易。考查知识点、目的:从土壤小动物切入,直接考查了土壤小动物的调查方法、及丰富度的知识,又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考查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等。即考查了知识又考查了能力。解题思路:可以直接根据课本定义直接进行判断A项错误,B项正确。C、D选项考查了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和土壤肥力、与碳循环的关系,难度都不大,学生很容易判断。
29.真核细胞的膜结构具有重要功能。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
结构名称
突触
高尔基体
(1)_________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功能
(2)_________
(3)_________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作为能量转换的场所
膜的主要成分
(4)_________
功能举例
在缩手反射中参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参与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参与K 从土壤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
(5)_________
解析:考查知识点:必修三神经调节中突触的功能、必修一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成分和作用。考查目的:考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解题思路:由于本题为填空题,第1空、第3空和第4空答案相对固定,比较好得分;第2空和第5空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描述,这就需要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灵活作答。误答:本题需要学生在审题时要敏锐的察觉出“功能和功能举例”的区别,故第2空如果填突触的具体功能就不能得分,第3空高尔基体的功能时答成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功能。第5空如果填不具体什么样的能量转换也不能得分。
30.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栽培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农业生产常采用间作(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农田上间隔种植两种作物)的方法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现有4种作物,在正常条件下生长能达到的株高和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见下表。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考虑,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这两种作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作物
A
B
C
D
株高/cm
170
65
59
165
光饱和点/μmol·m-2·s-1
1 200
1 180
560
623
解析:考查知识:主要考查中耕、间作能促进作物生长而达到增产目的的原因。
考查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基本知识和原理来解释中耕、间作能够增产的原因。
解题思路:(1)从减少竞争的角度,从促进有氧呼吸,促进根生长的角度解释中耕增产的原因。一定要点明中耕能减少杂草竞争,松土透气这些原因。(2)从矿质元素溶于水才能被植物吸收来解释施肥浇水的原因。(3)结合生产实际,实行间作的两种作物一个是株高上要有显著差别,另外对光照的需求上,下层的矮植物与高植物比需要的光照明显要弱,这样高度上垂直分层明显,强弱光满足各自需求,提高了对阳光的利用率,总产量提高。高度分层、强弱光满足、提高光能利用率都要说明,否则就会扣分。4.误答:部分学生对(3)中两种作物间作的原因答不全面,可能漏掉“垂直分层”,或者漏掉“提高阳光利用率”而失分。
31.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_____________, 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解析:本题中等难度。考查知识点:动物的血糖调节。考查目的:考查关键能力,注重实验探究。以药物探究为情境,给出文字信息,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能力,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设置问题步步深入,从第一问考查影响血糖变化的胰岛B细胞,到第二、三问考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第四问则更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题把学生熟悉的知识点以一个较新的形式展现出来,稳中有新,既注重基础又考出了深度。解题思路:运用血糖的调节、实验结果的分析、糖尿病症状的原因的知识进行解答。可能错误:a.对于体重下降的原因表达的内容不全,导致第三小问失分。b.不能从题中的推测结果得出结论导致最后一问的答案与题意不符而失分。
32.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中等难度。考查知识点: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诱变育种等。考查目的: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考查基因重组和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和分类、诱变育种的原理和应用,并能灵活运用解题。解题思路:(1)由分析可知,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基因重组的途径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诱变获得的新个体通常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故可以将该个体进行自交,筛选出符合性状要求的个体后再自交,重复此过程,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可能错误:育种要求稳定遗传采取的措施有错答“杂交后单倍体育种”的。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某种物质S(一种含有C、H、N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S。研究人员按照下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S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中需要甲、乙两种培养基,甲的组分为无机盐、水和S,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Y。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灭菌。乙培养基中的Y物质是_______________。甲、乙培养基均属于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实验中初步估测摇瓶M中细菌细胞数为2×107 个/mL,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100μL稀释后的菌液,且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200个,则至少应将摇瓶M中的菌液稀释________________倍。
(3)在步骤⑤的筛选过程中,发现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S的降解量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4)若要测定淤泥中能降解S的细菌细胞数,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虽然不同,但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4类营养物质,即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中等难度。考查知识点:培养基、接种方法、灭菌方法。考查目的: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微生物培养考查从淤泥中分离污染物降解菌,通过实验流程图要求学生从中获取生物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本题要求写主要实验步骤,是今年高考创新之处,综合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对中学实验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解题思路:(1)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乙为固体培养基,故需要加入Y琼脂;甲和乙培养基可以用于筛选能降解S的菌株,故均属于选择培养基。(2)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100μL稀释液后的菌液,且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200个,则摇瓶M中的菌液稀释的倍数至少为2×107÷1000×100÷200=1×104倍。(3)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后,可能会抑制菌株的生长,从而造成其对S的降解量下降。(4)要测定淤泥中能降解S的细菌的细胞数,可以取淤泥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计数。(5)甲和乙培养基均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可能错误:实验步骤答不完整。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为研制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某同学以小鼠甲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前必须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该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以小鼠甲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的主要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得到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筛选。图中筛选1所采用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该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筛选2含多次筛选,筛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使能产生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本题中等难度。考查知识点:单克隆抗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培养基的类型、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培养等。考查目的:理解能力。单克隆抗体是科研上的热点问题,本题结合单细胞悬液的制备以比较灵活的形式考查单克隆抗体的产生过程。
解题思路: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是解答好本题的关键,如果对单细胞悬液不清楚,会造成失分。可能错误:单细胞悬液的主要制备步骤。学生很容易遗漏用“胰蛋白酶处理之后,加入生理盐水稀释成单细胞悬液”这一步。
二、下学年高三复习备考建议:
(一)、复习教学进度:
复习阶段
一轮复习
二轮复习
三轮复习
四轮复习
时间安排
9月~次年1月
2月~4月
5月~6月
考前一星期
目标要求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解题能力
把准高考脉搏积极心态迎考
保温复习
内容安排
全面覆盖打牢基础考点过关
系统构建查漏补缺专题突破
精确制导状态调整模拟实战
知识、激情状态、应试
复习方式
考点基础过关
专题深化 综合训练
模拟仿真训练
陪伴为主
(二)、复习教学思路与策略:
一是继续强化对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通过对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精准掌握考试内容,准确把握高考方向,在高三学习备考中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努力提升考生的高考成绩。
二是注重基础综合。必备知识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高三复习必须以核心主干知识、课堂实验为蓝本,注重对知识的准确记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对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理综尽量覆盖主干知识和重难点,但不过分讲究知识点的覆盖率,而是更强调对核心知识点的考查,不回避以往考查的知识点。高三复习务必强化核心主干知识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微生物培养、基因工程等等的准确记忆及课内基础实验的精确记忆和运用。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态度端正,进行认真规范的训练,反复熟读教材,有意识的积累学科术语,回答问题重视完整性和针对性。
三是重视“关键能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关键能力是高水平人才的必备素质,是指以生物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探究能力为基础,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生命世界、解决与生物学有关问题的能力。高三复习要依托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比如以实验探究形式,设置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最后概述总结,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借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用专业术语和书本语言来回答问题,首选教材原文,次用题目原文,最后自编语言。多让学生说,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多读、多展示自己的填写内容,读出来或展示出来后他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有多严重了,并让别的学生来修正他的问题,这种方法一定会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所选试题在信息设置时除了文字表述之外,还要侧重于数据、图表、图示等非文字信息,强化考查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四是立足情境创新,强化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向。高三复习要引导学生在新颖和陌生的情境中,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成为创新型人才。训练题的选择,一定要建立在教师对高考考查内容与要求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价值的事情。用好三种题:高考题、模拟题、经典题。树立“宁可老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题”“宁可浪费试卷,不可浪费学生时间”的意识,要杜绝过多过滥的复习资料和试卷不经整合就投放给学生,真正做到学生手中的材料是经过老师精心整合的精品。选题的前提是研题,研题的深度和选题的精度直接决定着复习的效度。每道题都要有明确的能力指向与方法指向,处理好知识与能力、题型和方法的关系,确保练的有效。比如非选择题中多设置分析原因、指出作用、解释意义、设计实验方案等类型的作答任务,在考查思维能力的同时测量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既引导学生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又传达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