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提出问题à作出假设à制定计划à实施计划à得出结论à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对照原则:在探究时要设置对照实验(除探究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中有且只有一个变化的因素,即实验变量。
(3)可重复性原则: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和误差,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实验组——接受变量处理,改变某一条件。对照组——不作处理,维持常量。
4、实验结果和结论的描述:
结果——具体的现象(如:在暗的地方鼠妇分布得多,明亮的地方鼠妇分布得少)
结论——结果背后的本质(如: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
①在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光。
②实验不能只用用1只鼠妇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③实验数据应该求取平均值,这样处理可以减少误差,使结果更可靠。
④要分清楚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⑤实验选取样本需要有随机性。
三、生态系统(«««A)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2.组成: 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供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一般是绿色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一般是动物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腐生细菌、真菌等
非生物部分(环境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例:一条河流(ü) 一条河流中的鱼类(×)
3.食物链:(A)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例:草→兔→蛇→鹰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极消费者)
(2)写法:①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②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③箭头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④箭头方向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错例:阳光→草→兔→蛇(×) 草→兔→蛇→细菌(×)
4.食物网: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A)
(1)数法:从生产者数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2)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物质可以循环,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有害物质沿食物链逐渐累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越多,叫生物富集。
(4)在生态系统中,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所以数量也最多)。获得能量最少的是最高级消费者(数量也最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或光能),但有机物流动开始于生产者。
5.生物圈:(1)定义: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B)
大气圈的底部生活着鸟类和昆虫,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以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覆盖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和人类的“立足点”。
(3)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都相互联系。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产氧量最高70%), 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6.生态平衡: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限度。生物种类、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