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考试卷及答案(九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考试重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考试卷及答案(九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考试重点归纳)

首页生物更新时间:2024-11-29 00:52:13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11题,共29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冕(miǎn) 底蕴(yùn) 前仆后继(pū)

B.呵护(hē) 忧戚(qì) 嗟来之食(jiē)

C.妖娆(ráo) 麾下(huī) 间不容发(fā)

D.精髓(suí) 宽宥(yòu) 相得益彰(zhāng)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头顶的星空既美丽又神秘。人类从_______起,就对它充满好奇,产生种种_______,并用有限的想象力编织出许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等。如果说这些古代神话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古代天文学的萌生,则是人类有意识地观察自然、_______宇宙,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结果。

A.诞生 妄想 测量 B.诞生 遐想 观测

C.出生 遐想 测量 D.出生 妄想 观测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致敬航天英雄”新闻稿中的一段话,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4月25日,九年级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全过程。②当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③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纷纷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④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等□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

A.。”,, B.”。, C.。” ;D.”。,;

(二)诗词鉴赏

5、选出下列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诗的首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字里行间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C.诗的颈联不仅充满哲理意味,还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蚯蚓为全球农业生产默默作贡献》一文,回答6-8题。

蚯蚓为全球农业生产默默作贡献

①科普时报讯(记者吴桐)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蚯蚓每年可能贡献全球食品生产超过1.4亿吨,包括6.5%的谷物生产和2.3%的豆类生产。论文作者认为,建立蚯蚓种群及整体土壤多样性的农业生态学体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目标十分重要。

②蚯蚓是土壤动物常见类群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可以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在土壤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

③蚯蚓是健康土壤的守护者,在支持植物生长,以及影响土壤结构、水获取、有机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有研究表明,蚯蚓能推动植物产生促生长激素,帮助植物抵御常见土壤病原体。目前,蚯蚓对全球农业生产的贡献尚未量化,过去对此研究还很有限。

④为评估蚯蚓对全球重要作物生产的影响,论文作者和同事对蚯蚓丰度、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与此前农业数据作了对比分析后发现,蚯蚓贡献了包括玉米、水稻、小麦、大麦在内约6.5%的谷物生产,以及包括大豆、豌豆、鹰嘴豆、小扁豆、苜蓿在内2.3%的豆类生产。蚯蚓对农业的贡献在南半球尤其高,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谷物生产贡献了10%,对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贡献了8%。作者认为蚯蚓在全球食物生产中是重要的驱动者。

⑤这些研究成果属于量化有益土壤生物体对全球农业生产贡献的首批尝试。论文作者认为,需要投入生态农业管理实践,强化包括蚯蚓在内的整个土壤生物群,以健全长期可持续性和农业恢复力的生态系统。

(选自《科普时报》)

6、下列对蚯蚓为农业生产做贡献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蚯蚓是健康土壤的守护者,在全球食物生产中是重要驱动者。

B.蚯蚓每年贡献全球食品生产超过1.4亿吨,包括6.5%的谷物生产和2.3%的豆类生产。

C.蚯蚓能帮助植物抵御常见土壤病原体。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它在土壤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

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大量的数据证明蚯蚓对全球农业生产的贡献已经可以量化。

B.蚯蚓对农业的贡献在南半球尤其高,蚯蚓对拉美地区的谷物生产贡献要远高于撒哈拉以南地区。

C论文作者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建立和强化包括蚯蚓在内的土壤生物群是很重要的。

D.蚯蚓作为土壤动物常见类群,能对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8、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是事理性说明文。

B.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C.本文采取了总分总的说明结构,说明清晰,结构严谨。

D.本文从语言风格上划分更偏向于平实说明文。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9-11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伛偻提携 提携:牵扶,这里指老人

D.觥筹交错 觥:酒杯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之者谁 B.行者于树

C.杂然而陈者 D.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第①段外,选文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B.选文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早晚变幻多姿的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C.选文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思想颓废的抑郁和苦闷。

D.选文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第Ⅱ卷 本卷共13题,共91分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6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4)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 。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周处

处①年少时,凶强侠气②,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永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③”,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④。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⑤,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⑥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自新》,有删改)

【注释】①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②凶强侠气:凶暴强悍,好争斗。③三横(hèng):三害。横,横暴,祸害。④二陆:指陆机、陆云,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下文“平原”指陆机,因机曾任平原内史;“清河”指陆云,因云曾任清河内史。⑤朝闻夕死:即“朝闻道,夕死可矣”。⑥令名不彰:好名声不能传扬。令,美好。彰,显露。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2分)

(1)义兴人谓为“三横” 谓:______

(2)乡里皆谓已死 谓: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15、请结合原文分析,本文告诉我们什么启示。(3分)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山中的小草》一文,回答16-19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 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改动)
16、“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何理解这里的“雄伟”“温柔” (2分)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3分)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漧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18、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线索清晰,首尾呼应的。(4分)
19、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些小草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材料一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
材料二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人们在研习和欣赏书法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材料三 书法字体按传统可分为篆、隶、草、楷、行五种。篆书线条匀净,结构类似图案;隶书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仿佛“崇台重宇”;草书线条连绵盘曲,结构简略,放逸生奇;楷书笔画丰富,结体端庄;行书笔画牵连映带,具有流利的美韵。
20、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提炼出三条主要信息。(3分)
21、对于开展书法教育,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请结合上述材料,对其进行劝说。(3分)

(二)名著阅读(8分)

2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请把空缺处填补完整。

(1) 是一部奇书,作者是 (2) 。小说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反映了 (3) 的主题。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形象,如:(4) 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已,循规蹈矩,最后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的,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_(4分)

23、金圣叹评鲁智深“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请结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两个故事,谈谈你对鲁智深的理解。(4分)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有人问莫言,年轻人应该卷还是躺平摆烂?莫言说,“卷也不好,躺平也不好,摆烂也不好。我突然想起来去年五四的时候,给年轻人写的一句话:不被大风吹倒啊。”

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