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再现】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作文(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源头】
(选必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
【曾经相遇的类题链接01】2024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5月校阶段性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提倡创新的时代,青年人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解决疑难问题之间,拥有哪种能力更重要?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曾经相遇的类题链接02】2024广东省佛山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工提到,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曾经相遇的类题链接03】2023温州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ChatGPT 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有问题尽管问!”是 ChatGPT 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回答。ChatGPT 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
有研究者认为,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如果连“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没法很好地使用“ AI”这类工具。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人生领域给人以启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你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曾经相遇的类题链接04】2023杭州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段时间,一款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横空出世,它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有人说,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也有人说,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
为此,班级计划举行“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请拟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一话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引路】
01.科技浤浪澎湃,问题意识不怠
(2024诸暨中学何妮睿高考作文(回忆版)语文钱塘潮 2024年07月09日 22:35 浙江)
新时代云程发轫,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增长使科技的浤浤浪潮汹涌澎湃,许多问题只需轻轻按下“搜索”一键便可获得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私以为,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也不应该越来越少。
问题,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已知“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深刻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智慧的集聚与思想的深邃都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征途中实现的。“问题”有很多种。科技能回答知识型问题,但无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智慧型问题。试想一个由数据与算法堆砌而成的人工智能,如何去思考去回答后验的具有人类本体性意义的终极命题?如何给出“生命、自由与爱”的答案?
与此同时,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决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问题将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内涵不断产生。认知的无限性,决定“问题”是无限的。
由是观之,不是所有“问题”科技都可以给出答案,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科技也许可以使我们知识型问题减少,但它无法阻止我们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再挖掘。
既然"问题"必不可少,问题意识更不可在信息的横流之中黯淡熄灭。问题意识,是人类学家项飙敏锐观察年轻人生存状态后提出“附近的消失”精神窘境,尝试“重建附近”来阻止个体间连通性与互渗性的消亡;是电影学家戴锦华在洞察科技危机后深入思考人文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呼吁对人文情怀与价值理性的唤醒。他们都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下细致入微地观察现实,以特有的敏感性与高度的问题意识尝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背后,是高度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是对时代命题与人生母题孜孜思考的向上精神奔赴性。
然反观当下,多少人已被信息的“过滤气泡”,异化成丧失精神独立性的"单向度人"?有人浑浑噩噩,沉湎于低级肤浅的泛娱乐化潮流而忘却严肃的深度的思考;有人丧失质疑精神,在“回音室效应”中磨灭自身的特殊性,被物化为群体的单一原子,只会情绪化思考,沦为偏激易怒的狂热分子。究其病因,是问题意识的懈怠,是积极主动的思考方式与实事求是思考态度的缺位。
因此,欲稳立于信息爆炸的历史节点,我们应保特审慎的态度,善于发问,高举问题意识的火炬,驱散“理所当然”的黑暗,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岛屿,完成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阿伦特曾言:“用思考和发问来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即使科技浤浪携泥沙冲击着人的能动性,我们仍应思考和发问,来寻得"问题"的意义,寻得人的本质。
图片是何妮睿的誊抄版
注:以上文章来源于柳钧的记录本 ,作者陈柳钧。
当何妮睿同学高考语文143分成绩出来后,我们估算了一下,作文大概就是60分满分了,因为其中有一道语用题因为审题出现了问题。我建议何妮睿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也回忆一下自己的高考作文。学霸语文学习之前已经分享了,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何妮睿同学回忆版的高考作文,希望能对同学们写议论文有一点帮助。
图片是何妮睿的誊抄版,看她的书写就知道她的性格,沉稳严谨大气,字如其人,看她的作文既是一种视觉享受,也是一种思维拓展。
02.于答案之外,叩存在底音
杭高贡院校区高二10班 俞暮寒
随着时代舟楫行至信息爆炸的大洋之上,群体媒介的高度普及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无疑便利了问题的解答,当问题的答案触手可及,主体性的思考似乎逐渐失去了它的阵地。私以为,应循博尔赫斯于小径中寻觅,在答案之外思考问题本身的意义,方能在回答的喧嚣中听到人类自我存在的底音,在错综复杂的世事之中觅得永恒花园。
虽然很多问题很快得到答案,但新的问题也在崭新的时代语境中被不断提出,技术化的智能解答方式本身就引向了对个体思考意义的叩问。人工智能的极度仿生呼唤人们产生对技术伦理边界的发问,从互助论坛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提问与回答从人与人的守望相助演变至智能拟像符号化的建模解答。基于提答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连接又将走向何处?提问的脚步不会因解答方式的更迭而放缓,相反,在这种改变中,新的问题有了产生的土壤。
不仅如此,即使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也有一些问题始终无法为它们所触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范式化的答案,这也是哲学这门“回答没有答案的问题”的学科的立本所在。相较于标准化的理性回答,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才更能彰显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性和超越性。工人许立志在流水线下用诗性的笔触,写下对世界荒谬的叩问;托尔斯泰在晚年放下一切,选择以赎罪和流浪来放逐痛苦;伊芙琳·格兰尼在失明之后选择以琴声发问,在黑白键之间叩响生命华章。人生的选择、生命的意义,这些宏大的发问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不顾答案的发问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感叹。发问作为一种主体突围,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样,没有结果,缺少答案,却仍然被赋予意义。
“问题从不止步于得到回答,相反,那是发问的开端。”西哲直言切中发问与求索之肯綮。发问意味着主体对世界认识之后的思想洄游,是海德格尔笔下“世界”对“大地”的意义追问。这一主客二元间的互动形式虽然在世俗目的论上看似以获得答案为旨归,其实却有着远超于此的内在意义。在“发问”行为的向外求索背后,蕴藏着以自我作为标尺的内化度量。在不断的发问中,自我价值体系经历着一次次新的浇筑。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你就是你所问的”这一论断才被现代个体奉为圭臬。得到答案仅仅是发问的外化阶段,而得到答案后的向内审视才是自我认知得到螺旋上升的关键。“向外求索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诚如荣格所言,问题的解答作为思考与自视的前标,将引向更多的发问与重塑。
在一个距离韦伯提出“理性牢笼”近200年后的“后祛魅时代”,如同韦伯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科层制一样,过度的量化和缺乏温度的回答陷人们的发问于“生活的科层制”之中。对网络和人工智能解答的偏听将引向工具化的理性窠臼,当看似条分缕析的标准化回答将问题本身悉数解剖,而将冷酷的本质以量化方法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终究只是一幅拟像,而难以迫近真实。脱离心灵的叩问和回答也许能呈上精致的冷盘,却永远缺少人性的温热。世界远不止于答案所描绘的一幅图像,而是不远处一段跳动的旋律,等待我们用发问去触摸。
或许,在答案喧嚣的时代,我们也还能用思考去求索,用心灵去叩问,用行动去回答,在答案之外,叩响存在底音。
(来源于“潮新闻”客户端)
03.以科技之镐,登惊异之峰
瑞安中学 2201班 王靖涵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的景色越壮阔。”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如是说。在这个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信息时代,人们享受着互联网上短平快的感官刺激,安逸于人工智能随时随地的便捷解答,仿佛来到不再有任何问题的美丽新世界,却未料到可能正在由时代的高峰走向低谷。
今时今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正如人类文明的一盒火柴:不用是愚蠢的,滥用是危险的。
答案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更不是思考的减少。所谓答案,也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尝试。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当人工智能用数学推理来给出问题的解答,我们何妨用创造性的思想、新的角度,从旧的问题出发,提出新的问题。事实上,当人们在创造人工智能时,也更加深入地研究探索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也因此不断提升。正是这些不断提出的问题,推动了科学真正的进步。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疴瘵,问题也永远不会结束。当古斯塔夫·勒庞发现人的同质化,刘擎见到现代人心灵的无家可归,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我们就会发现,科技从来无法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浮士德》一书中提及:“人力所能及的最高事物乃是惊异。”理论是灰色的,而思考之树常青,正因问题常有,人才常在思考。翻开历史的卷帙,二战后遭受鄙夷的大和民族,在川端康成“敏锐而细密的感性思维与惯有的细腻文字”下才重新向世界展现独特的物哀、侘寂与幽玄之美。解决问题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类。
高速发展的科技并不一定带来精神文明衰退的灰暗前景,因此我们仍能持科技之镐,登文明之峰,以此来改造。正像严复墓志铭上刻着“惟适之安”,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并掌握时代的科技,来创造改良前景,提出新的问题,推动文明进步。高新科技是物质文明的提纯,而我们能做出精神文明的选择。
“太阳自然是终究要沉落,醒着的只是我新的追求,我赶去啜饮永恒的光辉,身后黑夜,身前白昼,头上青天,脚底洪流。”歌德如此挥挥扬扬地写下。作为“烨烨如扶桑”的华彩青年,我们不能为井喷式的互联网信息所恫吓,不为便捷的人工智能所困踬,要勇于提出新的疑问,不断追求新的问题,于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如尼采一般为自身的不可穷竭兴欢起舞。
(来源于“温州新教育”公众号)
04.永续之问
瑞安中学 2203班 邓歆然
当今时代,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万千资讯被整合为一个整体,使人们可以在瞬时内一键搜索到问题的答案,问题仿佛将会在这大数据的时代逐步减少直至消失——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依己之见,世间存在那永续之问等待着我们去思索,去寻觅,去回答。
诚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许多人类历史上遗留问题——万户登月的梦想已不再是一个笑话,海底两万里的奇思妙想也不再仅存于科幻;于普通民众而言,网络更是因其便捷与信息海量而成为日常解决疑问的重要方式。但是,当我们满足于AI生成的一段段机械的文字时,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文字之间的联系?是否真正理解了答案背后的意义?村上春树认为,只有思考是人类可以作为支撑的东西——倘若失去思想的船舵,船便迷失了方向,我们将永远得不到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纷至沓来。核污染,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在眉睫。更有诸多人受着“问题”的煎熬:美洲大陆上,和乐的印第安人因欧洲人的船坚炮利而流离失所;《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原本天真的查理为着自己突增的智力愁苦不已;《奥本海默》里,伟大的物理学家望着绽放的蘑菇云一言不发……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当真是美好的曙光?亦或者在发展人工智能之外,我们有更多的问题要去寻觅?答案不言而喻。历史确是一个滚滚向前的车轮,前进道路上必须辗碎一切问题,但历史又如何能有一个看的见的尽头——“出发时我们带着期望,结果发现问题变成了更多的问题”,《萌芽》上的一位作者如是写道。但诚如安徒生所言:“人文事业就像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历史正是在永续之问中螺旋式地前进、上升着。
而之于我们个体而言,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生命中固有许多问题乃是人工智能所不能解决的。加缪曾论证过人的伟大,我们都携带着“自己的宇宙”,“照亮一个排他性的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到无懈可击、无问所求——我们当共情于赤壁之下“哀吾生之须臾”的悲怆的问、兰亭之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的怅然的问、滕王阁上“宁移白首之心”的慨然的问……海德格尔说,人生存的有限性与限定性比人本身更为重要——问题的存在恰印证着人的存在,即便百年之后,我们亦因那永续之问而长存世间。
蓦然回首,我们还依稀窥见某个兰草香服的身影立于青山之巅不断发出那声嘶力竭的叩天之问。揆诸当下,立于纷纷扰扰的信息时代的潮头,深谙问题永不会减少,我们亦有十足的信念去回答我们的永续之问。
(来源于“温州新教育”公众号)
05.应以“素心”向问题,躬身撷得答案之果
瑞安中学 2213班 董欣蕊
钱钟书之言如黄钟大吕:“大抵学问是荒江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这句话又折射出特殊的警醒意义。万头攒动人声鼎沸中,纷乱冗杂的信息蒙蔽了我们的视野,对结果的渴望掩盖了对问题的思考。我们酣睡于答案织就的蛛网上,不知死期将至。而“素心”是捅破这铁屋子的不二法宝,使我们耳聪目明,怀揣着无穷深邃的问题,行稳致远。
互联网拓宽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我们的认知。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通过“应有尽有”全部呈现和一问一答信息交互的方式给出貌似正确的答案。前者尚且需要你耐心甄别筛选,后者却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正确答案了。答案近在咫尺,得来全不费工夫。人们从容解决着问题,傲慢地认为问题将不断减少直至消失。然私以为,此类有着现成答案的问题,均是“经验性问题”,例如“如何使用excel”,将湮没于历史长河,而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而蓬勃发展的“开拓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将会指数爆炸式增长。
“经验性问题”的减少可视作互联网发展的福泽。原先几乎不可逾越的技术问题大多可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节省了苦苦摸索的时间成本,增加了工作生活中的经验砝码。这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孕育出更多烫手山芋般的“开拓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上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应当怎样维护和调整现行管理体系以提供切实的社会保障?全球经济下行,要怎样顶住压力深化改革谋求共同富裕?诸多问题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只能一步走,四边看,心怀“素心”卯足劲,拓荒换出新天地。亦是在拓荒过程中,我们深化了对人与世界的认识,萌生出更多“哲学性问题”。
三种问题虽然各有侧重,但统一于人思维的成熟发展之中。倘若忽视“经验性问题”而依赖于互联网、计算机,习惯于轻而易举获得答案,便会陷入思维惰性的迷障,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给通往开拓性和哲学性问题的大门上了锁。对“开拓性问题”抽丝剥茧的分析解决丰富更新着“经验性问题”的答案,“哲学性问题”则高屋建瓴地指导着人们对于前面两种问题的思考。我们应怀“素心”,躬身解决问题,以“经验性问题”为磨刀石,用尖锐的刀刃解剖开拓性、哲学性问题,方能做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不因眼前问题的解决而心躁,而因还存在的问题而心定,是为素心。应以“素心”向问题,躬身撷得答案之果。
(来源于“温州新教育”公众号)
06.伫于智能浪潮的人生问答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2023级 缪白嘉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一日千里地涉入喧阗的联网时代,一壁喟叹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一壁服膺于AI几秒内给出的答案,深陷于令人眼花缭乱而又信手可得的网络之中难以自拔。社会声音为此响起——伴随越来越多的问题得到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越来越少?作为智能的创造者与使用者,人类能否找到问题意识与自我意志的平衡支点?
发问的行为彰显人类的问题意识。主观原因在于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欲望,自古以来永不止步;客观原因在于科技是发展的必需,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需求,向来借助工具技术。人类通过提问,用智能的理性指导人生,更用人类的人文关怀智能。一方面,人类向智能的发问往往肤浅、孚于表面,而智能的回答充斥理性与逻辑,发问者应当从智能处得到答案,借助其梳理问题的思路引领出人生的坦荡如砥;另一方面,人种问题、意识形态在多元而动态的价值锚定中层出不穷,而人生亦正如与智能的对话,发问者不应在多元价值体系中迷失方向,而应始终坚定自我,播洒人文光辉,迈向“青草更青处”。
发问的本质暗合人类的自我意志。认知没有穷尽,意志永不枯萎。人工智能帮助加速认知的进程,表象上的问题减少,却带来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向智能求助,可能造成隐私泄露、信息过载,或者答案并不切题的情况,甚至使发问者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福柯提出的规训,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全景敞视中,人们被困缚在理性的牢笼中,以去人性化的节奏麻木地成为机器上的螺钉。回首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理论,人们创造的技术不断变化走向神话,却不再肯定感性意识的积极意义,反而成为压抑人类本质力量的枷锁。然而,人工智能归根到底应当只是学习进步的工具,而不是化身滋生怠惰的温床。
问题的多少只是表象,问题的实质才是重点。问题意识与自我意志相互交融,密不可分。人工智能速出答案早已成为毋庸置喙的事实,完成作业交差万岁为功利主义浸淫已久的现代精神背书,流变为“内卷”世相的法统。深刻洞察所问领域的需求、提出创新而有价值的问题,方是涓涓不壅的源泉。问题意识与自我意志更是那扣舷歌啸的安详精神,成为倦怠社会的绵密注脚。
寰宇难平,局势动荡,站在时代坐标裂变的中央,倾听百年变局凛冽的呼啸,芸芸众生于快节奏、高速度中喧嚣,落入急功近利的窠臼。故而,时代青年立于智能时代,应把握问题意识与自我意志的支点,不局限于智能,而是推而广之,诉诸人生与社会,向冰冷而又庞大的数字世界发出控诉与问责,在信息洪流中明晰己身的人生定位与方向。
当我们抬头望向亘古皎洁的月亮,千年之前《天问》的箴言长存,那是古人对未来的叩问,也是人类长存不朽的问题意识与自我意志——“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