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初三上册历史卷子(黑龙江2024初二历史卷子)

黑龙江初三上册历史卷子(黑龙江2024初二历史卷子)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3 07:02:54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ēn)  忧戚(qī)  冠冕(ɡuàn)  成吉思汗(hán)
B.鲜妍(yán)   摇曳(yè)   妖娆(ráo)   惟余莽莽(mǎnɡ)
C.折腰(zhé)   黎明(lí)   娉婷(pìn)  梁间呢喃(nán)
D.坟墓(fén)   嘶哑(sī)   惘然(wǎnɡ)   稍逊feng骚(shā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坦荡   腐烂   原驰蜡象
B.轻灵   悲奋   喉咙    顿失滔滔
C.枉然   红晕   妖娆    红妆素裹
D.漫游   飘逸   疑望    一代天骄
3、下列词语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俱往矣:都      摇曳:摇荡,晃动。
B.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C.忧戚:悲伤 妖娆:娇艳美好。
D.须晴日:必须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语文学习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D.根治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就像一只追逐猎物的猎犬,锁定目标,将整个事件抽丝剥茧、层层过滤,理清头绪后再去探查。
B.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富丽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C.在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最好还是纸质与网络阅读并驾齐驱、相得益彰,这样不仅满足了绝大多数人阅读的需要,还让人们得到电子与纸质阅读的双重享受。
D.刘国梁虽已卸任国乒总教练职务,但他的丰功伟绩令人铭记,是国乒史上伟大的一页。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沁园春”属于词牌名。
B.《艾青诗集》是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C.《乡愁》作者余光中,诗中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D.《我爱这土地》作者穆旦,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7、诗文填空(10分)
(1)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3)三年谪宦此栖迟,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那样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
(5)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其一)李白)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艾青《我爱这土地》)
(7)《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8)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走进名著(4分)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1)本段文字的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诗人    ,他的成名作是《     》
(2)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 )。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共10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题目。
9、【确定主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条主题语。(2分)
10、【礼仪板报我设计】(2分)

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身为宣传委员,请你设计两个板块名称。
11、【礼貌用语我知晓】(3分)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   (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莅临、光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阅读、拜读)!”
12、【礼节习俗我评说】(3分)

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4分)
古诗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3、首联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古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泉香而酒洌 ( ) 树林阴翳 (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6、【乙】文中与【甲】文加色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17、【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3分)

阅读《小瓜子里的大学问》,回答各题。
小瓜子里的大学问
①吴越之地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这样说道:“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诸事之首?
②中国人历来喜食瓜子,该传统不知始于何时,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以明清小说为例,多有不同程度对瓜子的提及。《金瓶梅》中“瓜子”出现次数较多,《红楼梦》中第八回有黛玉嗑瓜子的描写。更多的文学作品如《谐铎》《歧路灯》《孽海花》等,均描写了嗑瓜子的习俗,反映嗑瓜子习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大篇幅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丰子恺先生最痛恨用嗑瓜子来“消闲”“消磨岁月”,把嗑瓜子当成一种国民劣根性来批判。瓜子对国人的吸引力和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④总之,明代以来,嗑瓜子的习俗已经是中国人共同的习俗,早已被中华民族的心理所认同。
⑤那么明代以来就已经流行的嗑瓜子习俗中的瓜子是何物?不难推测,必是西瓜子。也就是说,文献小说中描述的众多明清时期瓜子的历史与习俗,多指西瓜子。西瓜原产非洲,其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 四夷附录第二》:“自上京东去……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推测为 940 年以后由回纥人从中亚传入新疆或蒙古地区,再至内地。
⑥葵花子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瓜子,今天如果单提及瓜子的话,多指葵花子。南瓜和向日葵都是美洲作物,起源于美洲,在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
⑦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最早关于南瓜子售卖的记载来自《植物名实图考》。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多,远超葵花子,较早的记载有咸丰《兴义府志》、同治《上海县志》等。
⑧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向日葵在清代也依然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开始规模栽培了,但清代自始至终,关于葵花子食用及售卖的记载并不多,偶有记载诸如“子生花中……香烈甚于瓜子”,可知“葵花子”和“瓜子”在清末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向日葵在方志中多归为“花属”“花类”等,其籽粒也应该是“花子”而不是“瓜子”。
⑨虽然葵花子和南瓜子也是瓜子中的一员,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却是近代以来的事了。南瓜子大概从晚清时期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⑩新中国成立之后,葵花子异军突起,或是因为好吃,或是因为好嗑,或是因为收获方便,葵花子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果品。瓜子界终于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嗑瓜子竟然也能嗑出如此多的学问,怪不得中国人那么喜欢嗑瓜子呢。
18、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
明代流行嗑   ,晚清开始流行嗑   ,民国开始流行嗑   ,新中国成立后   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果品。
19、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0、文章第⑤段中“多指西瓜子”的加点词语“多”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21、很多人在公共场合嗑瓜子,随手乱扔瓜子皮。针对这种不文明现象,请你为这些人提两条建议。(2分)

阅读《母亲不听话》,回答各题。
母亲不听话
①母亲七十岁了,越来越听不进我的话了。
②就说前年春节吧。腊月里落了几场鸡爪雪,一层摞一层,到年三十也没消融干净,预料到天冷,路滑,跟前没个亲友照应,怎能心安?我提早泥了炉膛,换了崭新的铁皮烟囱,备齐了煤块,连燃炉子用的干柴火也劈了一大堆码放在房檐底下。
③临出门,我扳起指头叮咛母亲:“吃饭,睡觉,看电视,旁的啥事都甭管,记牢了。千万不要乱走,巷子口也别去,等天晴路好了再出门。”“嘟囔八遍了,又不是聋子,把我当娃看哩,啥事我不知道,真是……”母亲愤愤的,显然有些烦我,“赶紧带娃走,要不天黑没班车了,甭记挂家里,我能照看好你爸和我。”
④说这话是大年初三半晌午,我回老家给父母拜完年,要回城里的家了。可两天后的正月初五晚上,母亲却一路颠簸,从老家照金的小山村到了我所在的县城。
⑤“咋搞的?”医生看着片子上的裂纹直戳戳问。“早上拉地畔上的杨树疙瘩,只连一点树皮么,那样难扯,一使劲,脚底打滑,跌个屁股蹲,右胳膊就垫在了石头上……”母亲强露笑颜,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⑥“娃们干啥去了,要你拉柴火?”医生狠狠地瞟了我和妻子一眼,言下之意我们没照管好老人。
“怪我,怪我……不关娃的事,娃们把啥都预备好了,是我老糊涂了不听劝……”母亲怕我受了冤屈,尽管手疼,仍嘴角一抽一抽地替我抢白。“我嫌炉子太费煤,想拉那树根回来,剁成节子续着烧……你不知道,娃们刚刚买了房,手头紧,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谁能料到这……嗐,运气瞎瞎的……今年运气瞎瞎的。”母亲懊悔不迭,话语挂了石头,沉甸甸的。
⑧医生举着拍来的片子,左一眼右一眼端详着。母亲猜不出个所以然,只好赔了小心,轻声问:“大夫,不要紧……是吧。”母亲故意弄出点大度和轻松。“算你运气好,手腕骨折,打上石膏固定,在脖子上挂一个月再说。”
⑨母亲紧张的眼神瞬间松懈,像个扎破的气球,我和妻子的心“咚”的一下砸在地上。
⑩打石膏之前先得正骨。正骨是通过牵引将脱臼的骨骼复位。这是个力气活儿,医生吩咐母亲站在病房中央,自己活动胳膊,挽起袖子,托着母亲的病手,稍稍一捏,母亲喉咙里“呀”一下。医生捏了捏,双手抓紧,稍一带力,母亲像个竹竿双脚拖拉着跟了过去。
⑪总算复了位,医生给伤处涂了难闻的黄药水,打上惨白的石膏,一圈一圈缠上厚厚的纱布,用带子将那条受伤的胳膊揽着,绕过脖颈挂在前胸。这一只手算是被彻底幽禁了。母亲看上去成了十足的病人。吊瓶和口服药开了一大堆。我装包里背着,和妻子扶着母亲出了医院,一起坐车回了我城里的家。
⑫一个月后,拆了纱布,去了石膏。医生叮嘱母亲右手不能太动,不能擀面条,不能提水桶,不能拎重物,至少要休养半年以上。我和妻子留母亲再住了一段时间。母亲说啥也不肯留了,在客厅里转圈圈,唠叨家里的菜地荒了,唠叨那只芦花鸡胡乱下蛋,被狗娃娘捡了去,唠叨父亲一辈子没上过锅,几个月了,不知道咋糊弄吃的,熬坏了身子怎么好。
⑬送母亲回了深山里的照金老家,临走时妻子反复叮咛。
⑭医生叮嘱过,母亲右手不能太过用力。父亲和母亲吃的面条、馍馍,都是在对门的菜店里买现成的。可当我去看他们时,总有擀细切薄的面条摆在案板上。母亲知道我自小喜欢吃宽面条,宁可忍着疼,冒着险,挪动病胳膊,也要为儿子擀出像样的吃食来。
⑮端起热气腾腾的蓝沿儿瓷碗,挑着长长的筋道异常的面条,那一刻,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⑯唉,我那不听话的母亲。
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②~ ⑪段的主要内容。(2分)
2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怪我,怪我……不关娃的事,娃们把啥都预备好了,是我老糊涂了不听劝……”母亲怕我受了冤屈,尽管手疼,仍嘴角一抽一抽地替我抢白。
2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3分)
25、读完本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四、写作(共50分)
26、请从下面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疫情肆虐,举国共克时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每天都发生着感人的故事,不顾生命危险的白衣天使、捐款捐物的好心人、坚守防控岗位的志愿者......他们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世界......
请以“感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黑暗中,一块石头见身边的一块钻石没有一点光泽,便不由嘲笑道:“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 无光吗?”
“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钻石说,“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別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闪烁出熠熠的光辉,它的光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草。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与、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 600 字以上。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B 6D
7、(1)月是故乡明 (2)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万古惟留楚客悲 (4)不以物喜 (5)直挂云帆济沧海 (6)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月有阴晴圆缺
8、(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土地 ;太阳(光明)
9、礼仪养其心,文化尚永存
10、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礼赢天下
11、久仰;莅临;拜读
12、示例一: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示例二: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13、“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14、水(酒)清;遮蔽
15、①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②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7、【甲】的“乐”是与民同乐。【乙】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
18、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葵花子
19、举例子;列举不同小说中有关嗑瓜子的情节,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中国人喜食瓜子,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流行。
20、不能删去;“多”表示范围,指大部分,不代表全部。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则变化为文献小说中描述的众多明清时期瓜子的历史与习俗都指的是西瓜子,与事实不符。“多”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1、示例:①公共场合,请不要随手乱扔果壳;②提高个人的素养。
22、主要写了“我”对母亲的嘱咐,以及母亲不听“我”的,自己“拉柴火”,摔伤了胳膊,和“我”带她就诊的事情。
23、语言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急于把一切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生怕别人“冤屈”了“我”的那种紧张急迫的心理。
24、有对母亲的担心,生怕母亲“不听话”出现意外;有对母亲的感激,母亲“不听话”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对自己深深的关爱;有些许的无奈,没有办法让母亲真正听自己的话。
25、母亲的“不听话”的举动中,让人感受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对孩子的深深关爱之情。生活中,我们的很多母亲都是如此的。比如,我的妈妈,有时自己生病了,还不顾家人的劝阻,忙里忙外,操劳不停。我们每个人都要理解自己的母亲,多给她们些理解与关心。
26、作文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