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高一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3 01:55:29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2分,合计100分)

1.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主持开通大运河 B.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C.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髙行政效率

2.将“581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隋朝的建立 B.杨坚掌握北周大权 C.陈朝的灭亡 D.隋朝的统一

3.“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点,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B.都是历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C.都采取残酷的手段加强思想控制 D.都为巩固统治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4.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他的残暴统治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

①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②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兵役繁重

③改革选官制度,创科举制 ④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5.隋朝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朝统一的标志是(  )

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文帝灭掉宋朝 C.隋炀帝灭掉齐朝 D.隋炀帝灭掉梁朝

6.“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  )

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了外贸发展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结束了魏晋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7.“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徽泗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  )

A.加速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 B.有利于沿岸的科技进步

C.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对流域水质的保护

8.图描绘隋朝大河的起止地点是(  )

A.北达涿郡,南至洛阳 B.北达涿郡,南至江都

C.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D.北达涿郡,南至长安

9.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0.一位同学以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为主题整理课堂笔记,做了如下表格,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  )

朝代 在位皇帝 盛世名称

① 文帝、景帝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 ③

唐朝 ② 开元盛世

A.东汉、唐太宗、光武中兴 B.西汉、唐高宗、光武中兴

C.东汉、唐玄宗、王莽政权 D.西汉、唐玄宗、光武中兴

11.下列哪位皇帝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理念(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1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4.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辖

15.“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16.《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18.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玄宗废除酷刑苛法,重振贞观之风。他们的执政理念实质体现了(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道家的“自然无为”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19.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20.“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1.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22.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

A.商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2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24.“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  )

A. B.

C. D.

25.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26.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它”指的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7.“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  )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

C.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28.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9.“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该诗体现了(  )

A.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C.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30.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31.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字体饱满,用笔肥厚粗拙,内含筋力。下列属于颜真卿的作品是(  )

A. B.

C. D.

32.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力求用传统的力量弘扬文化自信,以诗词的名义践行青春誓言。下列哪一朝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3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34.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35.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36.据如图,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  )

A.吐蕃 B.波斯 C.大食 D.天竺

37.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38.下列古代的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王羲之 B.李清照

C.鉴真 D.屈原

39.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0.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43.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44.如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45.“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46.下列有关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政权分立,可见分裂才是历史发展趋势

B.北方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C.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D.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7.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下列对其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起义军攻人长安,并建立了政权 B.起义军最后被镇压下去

C.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起义军推翻了唐朝统治

48.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鼙鼓”是指公园755年安禄山叛乱,该事件导致(  )

A.外戚宦官专权 B.唐朝由盛转衰

C.南北十国并立 D.中原五代更迭

4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这句话描述的是五代十国的(  )

A.名称 B.结果 C.影响 D.实质

50.对以下朝代兴替表解读正确的是(  )

朝代 创建人 称帝前身份 年代

后梁 朱全忠 唐朝宣武军节度使 907﹣923年

后唐 李存勋 晋王,其父为唐朝河东节度使 923﹣936年

后晋 石敬瑭 后唐河东节度使 936﹣947年

后汉 刘知远 后晋河东节度使 947﹣950年

后周 郭威 后汉天雄节度使 951﹣960年

①武将专权,政局动荡不安 ②北方政权更选频繁

③后梁等五个政权并存对峙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