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排版怎么排的(2024中考历史封面排版)

历史试卷排版怎么排的(2024中考历史封面排版)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2 22:39:41

几天前,我在微头条里,发布了一个关于山东2021年高考题目的感想,因为这道题目引用了一段清末刊物的照片,所以,我感觉如果不认识繁体字,考试读题都成问题。没想到的是,这篇小文,引起的反响还不算小,文章评论和留言多达100多条。由此,我进而引发了我一个思考:如何考好高考的历史呢?以下,就是本人思考的一些总结:

通篇的繁体字文章,考题附录只是重新编辑了一半的内容。

1、本次考题的照片文字,要不要通读理解?有观点认为,既然考题有简体字注释,就没必要费劲花时间去阅读原文照片上的繁体字了。对这个观点,我还是持反对态度的。从两文直接对比,可以直接发现,注释内容比原文明显要少。考题的注释内容是否就可以完全代表本题的立意?考题上没有明确说。保险起见,我认为,考生有必要仔细把考卷上每一个字(包括繁体字)都认真读完的。每一道高考题目,都是经过严格论证过的,考卷之上无废话。再者,高考本身就是择优录取,考卷上的每一个文字(包括繁体字),都有必要让考生认真对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对题目理解错误的问题。

2、高考历史题目不必顾忌语文因素吗?有读者认为,因为是历史考试,不是语文考试。所以没必要细扣历史原文的意思,按注释内容理解答题就行了。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文史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一道题目,既可以出现在语文试卷,又可以出现在历史试卷之中,是完全有可能的。举一个例子,假设有这样一道试题:从《岳阳楼记》中引用一段文章,然后问考生,这篇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要求考试从这篇文章描述一下该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意图,以及谈谈考生结合当今社会的环境,自己对该文的理解。这样一道题目,无论是放在语文还是历史试卷之中,都是不为过的。所以说,想学好历史课程,大语文真的很重要。

3、具有一定繁体字和古文的阅读基础,恰恰是学好历史锦上添花的能力需求。一方面,当今的一些文史类出版物还是以繁体字排版发行(譬如钱穆的《国史大纲》、钱钟书的《七缀集》),另一方面,也方便直接阅读文史资料的原文。这一点,是通过平时多练习,拔高成绩的一种手段。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国史大纲》

4、要掌握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想在历史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单存依靠机械记忆书本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问题,总结学会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并总结出规律,推导出针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学会和掌握方法论才是关键。

靠死记硬背是答不好这样题目的

5、掌握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在于读对书、多思考和分析总结。多读书重要,但是同时也要有选择性地读对书。现在市面上的历史读物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书,都对高考有正面价值。举个例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颇有影响力的历史题材著作,但是这部书里的所谓“大历史观”,并不是建立在历史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读者如果丰富立体自己的知识面,读它没问题,但是如果把黄先生的观点代入到了高考之中,恐怕真要丢分喽[我想静静]!与之对照的是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整部著作的权威性不谈,但是该书的历史观可以是学生考试立论依据的学习对象。一但养成历史观习惯,无论考试题目如何变化,都不至于出现题目答偏的情况。

这书也是繁体字的

最后再啰嗦几句,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掌握一个用独立目光看待和分析这个世界的能力。无论是外语,还是识读古文,都是强化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一种手段。返回来,再说高考,高考是应试教育,它的本质是利用考试为手段,人为把考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分级分流,继续接受不同质量的深度教育。既然是有意分流,那么它的考题难免就会故意设置各种坑,为了避免入坑,仔细阅读考卷上的每一个字,就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考卷上几乎不会有任何废话。以上,就是我个人从这道题目的一些题外看法。如有不成熟的地方,还请读者朋友谅解。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