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和玉山县教体局有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增强作业实施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笔者于2021年9月--10月上旬期间,深入XX等学校,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以了解我县初中历史学科作业实施现状,寻找“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作业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我县初中历史学科作业实施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采用听(听课)、查(备课、作业)、问(问教师、学生)、座(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仔细查看作业等材料。另外,利用全县历史教师工作群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了解到当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作业实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惑,急需科学有效的改变策略。很多学校缺少历史专业教师和专任教师,要么是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或者是近几年入编的非师范毕业的年轻老师,兼课情况比较多。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实施上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
应该说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大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这样的作业费时费力,在如今的“双减”政策下是行不通的。传统历史作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传统历史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填空、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
2.作业提出的单向性。传统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3.作业内容的机械性。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业往往是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作业本上,或者课后练习、配套练习一股脑全部要求做在作业本上。这类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历史作业失去了兴趣。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历史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互相合作。
5.作业评价的绝对性。传统历史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对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而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非对即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6.作业缺乏创新。部分学校存在很多非历史专业教师担任历史课的教学工作,教师所布置的历史作业习题,大部分都是问题的形式,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依然按照传统的布置模式。将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问答题作为作业,还有部分教师是在临下课前,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布置的,但是无论是哪种布置作业形式,教师在部分作业时还是缺乏创新性。
7.一刀切作业模式严重。在目前的教学工作当中,一刀切作业模式十分严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亦是如此。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的生理发展、智力发育、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高低都有所不同,所以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 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情况,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同样他们对作业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然而教师却往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在作业设计时搞一刀切,从而降低了历史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效果。
从主观角度来看,教师的作业布置方式普遍沿袭从前的模式,更侧重于可以通过作业来简单强化学生学习到的内容,而学生对于怎么做或做什么通常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忽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业设计的多样化,进而造成作业布置方式单一化,这样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实施的建议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本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情意结构。不仅靠学习态度。还需要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中,作业的有效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必要的课堂、课后、单元、阶段作业可以及时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也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答题、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下面,笔者就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布置及批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布置
历史学科的作业和理科作业有所不同,理科作业更注重逻辑推理思维训练,以书面作业为主,而文科除了书面作业,更多的是非书面形式的。非书面形式的作业以教材中的识记内容为主,如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同时必须结合相关历史地图进行记忆。简言之,笔者认为历史作业布置要做到有效,应包括有效的作业内容和有效的作业布置方式两个方面。要使作业内容布置有效,应做到以下三点。
1.题型全面、合理。初中历史作业的题型应包括基础的知识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题,拓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论述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力争做到题型全面、合理。
2.精选作业内容,精心选编习题。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弄清楚每道題目的目的性和解答的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根据班级情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题目的难度、数量等方面进行精选,精心选编习题,作业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层次性、延展性、探究性。我们应做到“宁可教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题”。
3.要分层布置作业,难易适度: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效参与,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区别对待。布置作业的内容尽量做到难易适度,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设计要有梯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作业应因人而异。
传统的作业布置通常采用做习题、背诵、抄写的方式,是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容易使学生养成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采取下列方式:
1.作业设计要具有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力求形式上的多样性,除了课后书面作业外,还可以是口头作业、查资料和制作小海报等形式;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答案。开放作业环境。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完成作业。
2.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查漏补缺,再布置作业。我们在教完一个章节后,把前面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总结,然后以作业的形式再布置下去,这样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有效地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不应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不仅要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更要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设计,从而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历史真正达到最佳效率。
(二)初中历史作业的批改
初中历史作业的检测、批改可以采取教师面批、抽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作业批改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作用,明确教学的得与失,及时矫正;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 每份作业批改后,要用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对其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要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3.及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经教师指出后,先由学生自己订正,再请学生讲错误及原因,共性错误集体讲评,个性错误个别辅导。
4.平时做好批改记录,记录作业的整体情况、主要错误、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以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简捷、新颖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概言之,历史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评价应该是多样的、立体的、互动的、多向的。
总之,在开展素质教育和实施“双减”政策的今天,如何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如何提高其做作业质量,值得教师思考。随着初中历史课改的不断改进,人性化的考核与评价不断涌现,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就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布置及批改要基于学生发展的要求。让学生乐于参与、深入探究,使历史作业走出工具化的误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