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莘莘学子,都有一个情结:
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这是明代学子赵秉忠,状元及第时的试卷,考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那年他二十五岁,风华正茂。
万历皇帝钦点,第一甲第一名
这篇试卷,洋洋洒洒,2460字长文,一气呵成,没有一个错字,也没有一处涂抹和修改,用馆阁体小楷写成,字迹工整,如同雕刻,精辟的阐述了自己独到的思想。
古人说:“厚积而薄发”,透过这张试卷,我们也能看到,他的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
南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曾经有这么一段话: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如今,当这张420多年前的状元试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时,依然会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
从隋朝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在华夏历经了近1300年。
不可否认,在这近1300年的历史里,很多的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也有太多的学子,皓首穷经,日夜攻读,却白发不中,终其一生,都被人称为“穷酸书生”。
在这近乎1300年的历史里:
多少学子,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多少学子,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希望借着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万千学子的背后,又有多少父母,翘首以盼,望子成龙,焚香祷告,虔跪佛前……
透过这张试卷,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雪夜里,闪动着烛光的窗户,看到了那个手不释卷的寒门学子,和一旁为他准备行囊的慈母。
如今,时代在变,改变不了的,是学子们的“少年意气梦摘星”的豪气,和“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的刻苦攻读。
当然,改变不了的,还有父母“盼儿不负少年志”的深切的盼望,和“我儿明日路何方”的牵挂。
[祈祷][祈祷][祈祷]
屏幕前的您,留下一句“逢考必过”吧,
祝愿万千学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负韶华,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祝愿万千家长,都能见证自己的孩子:
八方来运,鱼跃龙门,鹏程万里
[祈祷][祈祷][祈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