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进入高三后期(三轮)复习阶段,各个学科复习的基本方式都是围绕试题做文章,学生一套一套地做题,老师一份一份地批改,然后进行讲评。教师的及时讲评、有效讲评,不仅是对学生训练的回应、纠正、指导和提升,对于学生从学习到应试的转变,实现高三最后阶段的飞跃,达成理想目标是十分重要的,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讲评要有针对性讲评课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它是对学生训练的回应、纠正、指导与提升。所以不能就题讲题,更不能简单地对答案。
一是讲评课要有明确的目标。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心理都压力很大,每一节课都十分珍惜。教师课前应该有系统的计划、明确的目标。例如,采用问题形式,突破学科主干知识内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及其规律;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结构形式、本质特点与历史影响等;或者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的审题思路,史料有效信息的获取与提炼,非选择题答案的语言组织等。
二是讲评课事先要有准备。在讲评课前,对学生训练试卷进行全员或抽样分析,明确学生问题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一般原因。例如,我在批改完学生试卷后,对选择题错误率进行全员统计,找出出错较多和很多的试题,教师先自我进行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可能老师认为学生不会出错,或者不会很多人出错的问题,学生却很多人做错了,原因可能是什么,至于真正的原因留在讲评课上解决。对于非选择题的一些典型错题,包括学生的答案我专门抄写下来,或者拍成照片,进行错误归类:审题不清、阅读不理解、概念不清、表述不全等。
有目标的讲评,有针对性的讲评,不仅能够节省讲评课的时间,更能有效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训练的效果,促进学生成绩的快速提升。
二、讲评要透彻入理讲评试题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讲题,要采取错因说明、变式训练归类分析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一是错因说明。就一道选择题的错误,不能简单地纠正就完了。要让学生自己说明,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分析的。再问犯同样错误的其他学生是不是也是相同的理解,或者还有其他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学生的说明,暴露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分析说明,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具体的认识,也能够及时纠正。
二是变式训练。一个问题从一个方面说明还不够,同样的问题教师采用变式训练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认识,把学生的认识再向宽广的方面延伸一些。不要太深,但是角度要新,认识要全。
三是归类分析。把相同、相似、相连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归类分析, 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例如,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等;每一次社会的动荡与进步,都会对社会思想、文化等产生深刻影响,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说“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等。
三、讲评重点讲方法不仅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讲评课上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做题的方法。
一是审题的方法。许多学生犯错的原因是审题不清、不全,甚至不解题意。以至于答非所问,答案不全等。审题的根源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全面理解,也有学生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是审题技术的原因。要教给学生审题的一般要领,例如,看背景、原因的问题,主要关注生产力要素、经济原因等。看历史结果、影响、意义时,要从多角度认识,包括当事者、相关者,近期的和长远的等。
二是答案的组织方法。答案的组织要有逻辑性,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条件因素,有条理有顺序地展开描述。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晰,语言要准确,历史认识要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以史为证,不能主观臆断。
三是语言表达的技巧。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历史的第一语言就是时间,时间不仅是标志,也有顺序和逻辑。例如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打破。1979年1月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答题尽量采用学科术语,不能用口头语言。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准确等。
四、讲评要培养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不仅为历史教学提出了目标与要求,也提供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与途径。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历史学科素养的浸润,再用学科素养的要求去认识和评判历史,你会有一种新的发现与解释。例如,用时空观念去建构历史的发展过程,研究历史演进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你会发现原来历史就是这么简单,又是那样的有趣有味。
相关阅读:
编辑:关中小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