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反思分析(历史试卷分析及反思500字)

历史试卷反思分析(历史试卷分析及反思500字)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7-25 01:40:16

试题之春秋笔法,教师之班马路径

——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试题解析

与统编教材一样,高考试题的命制也是国家事权的重要体现。国家意志贯穿其中自是题中应有之义。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启示我们,抽象讨论思想定于一尊抑或百家争鸣孰优孰劣,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思想是否适得其宜。鉴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复杂经济政治局面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严峻性,联系“毒教材”事件,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看,本套试题的命制很好地实现了国家意志与历史学科性质的合而为一,可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民族大义当前,一线教师要做的就是取法史学大家司马迁与班固之为人为学路径,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宏大视野

历史使人深邃。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指出社会发展的真善美方向,是揭示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改革与稳定的对立统一是历史前进动力的基本主题。以此标准衡量本次高考试题,二者可以说是榫卯契合、严丝合缝。中国古代史的四道选择题:南北方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可以说是体现了人类对社会活力的向往,而刚健丰伟、厚重博大的楷书风格和具有规范地方行政作用的通判职能正是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中国近现代史的四道题:湖南巡抚陈宝箴减少变法阻力的措施和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对策即为出于激发活力和稳定秩序的考量,而五四运动前期后期思想界对于中西新旧思想之取舍标准的变化及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疑也是两者的兼顾。外国史部分的四道题: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的史实,可以理解为正面的信息,因而体现出利于激发社会活力的主旨,而雅典官员的任职条件和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确则是十足的负面信息,而且是改革或革命落后于形势发展,因此不利于推翻旧制度,进而可以视作阻遏社会活力的鲜明例证。寓理于情、寓情于事,积极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历史事实得以实现,这不正是历史学的魅力吗?

(二)中正格局

意识形态性和国家意志绝不等于偏听偏信、黑白不分,也不能是“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关键是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共同指向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这一共同旨归。历史学科的特点正是论从史出,而史实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因此,我们要避免两种认识误区,一是对意识形态形成条件反射,闻之而色变;二是党同伐异,大有明末党争之势,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明于此理,则会一分为二地认识到欧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绝不是标准答案,我们国家的崛起历程、崛起方式更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各得其所宜,同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不应机械教条化处理,而应唯物辩证分析。举例言之,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就极具特殊性。第41道试题即是通过列举中日两国的史料,通过对比,让学生理性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鲜明现代化导向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近代一百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赢得的重大胜利成果。这一成果既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因子,也有现实特殊国情紧迫需要的缘故,既不是从天上掉来的,更不是从外国移植输入得来的,而是基于我党长期处于生死存亡边缘、建国后又深处冷战漩涡而自然资源禀赋又极差的广土众民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植根于基层,形成强大组织动员能力的客观要求之上的当然选择。

第42与45道材料大题的立意亦可作如是观。通过东汉时期儒家民本思想深刻影响官吏为官行为的主旨和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军事改革存在着的过于注重功利而背离礼义教化的“盗兵”现象,进而启发学生领悟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任何改革都有两面性,后来者应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历史自觉,不可求全责备,更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三)取势千里

全国高考真题是最鲜活的风向标。一线教师必须深刻领悟国家意志,站稳政治立场,筑牢专业基础,坚守人民情怀,这是丝毫不能含糊的基本要求,而这个要求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超越任何党派、界别、团体之私利,是最大的民族利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首先,关心时政。我们需要密切注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历史学的眼光和方法来解读这些“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式的精准语言表述和严密理论体系,努力使其变身为下里巴人,从而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用奠基于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之上的课堂教学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无疑也是国之大者!

其次,厚植基础。我们尤其需要夯实古文基础。学生在第42题出现那么多解读材料失误的教训,足可以成为我们的鉴戒。不仅如此,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观之,不读三通四史,不翻八索九丘,历史教学效果岂只是“缺乏底蕴”四字可以概括的呢?

最后,关注现实。历史学着手于过去,着眼于当下,但指向的却是未来。我们应从人间烟火中领悟秩序与活力、发展与公平的价值所在,从网络热词“佛系”“躺平”“摆烂”入手,理解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激发自己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助力学生形成经世致用思想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

(四)路在脚下

取势千里,落子当下。具体到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要用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公平的价值统摄教材,组织教学。具体言之,在教学中国古代史部分“秦以后政治传统”时,就不可用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要强调其利于维护秩序的一面,从世袭的贵族政治发展到流动的官僚政治,从察举制演变到科举制,又何尝没有激发社会活力的功效呢!进而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自信。

在教学改革开放的内容时,教师需要说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民生艰难既偏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儒家思想,也有悖于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改革是在续写新中国发展战略的后半篇文章,即在工业化基本完成、重返联合国之后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认识到,执政党政策的调整,不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左右摇摆,而是基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逻辑必然!而这一逻辑必须要考虑的是工业化的资金积累问题,正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决定了相关制度安排与意识形态,而不是相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之则不仅有悖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正确认知。

在教学英美等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其有限制专制和民主选举的条款,就不吝赞美之词,须知其既有严重的限制工人阶级和普通女性权利的一面,也有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进而造成社会分裂的一面,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即肇端于此。从而启发学生领悟西方的制度模式本身就是正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为一己之私而设计的游戏规则,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空条件,既不是标准答案,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已经全面推进,历史教学的未来方向已经十分明晰。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历史学应该在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广大教师应该胸怀祖国,师法先贤,舍小我之私而取大我之公,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诚若此,岂不懿欤?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