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江苏(2024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及详细答案)

2023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江苏(2024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及详细答案)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7-25 01:10:12

一、单选题

1.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 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 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 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明社会出现的特征,结合所学文明社会的标准分析选项解答。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的政治状况,主要结合东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如果重视农耕和农业,就不应该乘牛车,而是还牛于耕,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结合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分析地图解答。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故开通了大运河,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健全中央机构 D.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问题,主要分析材料主旨用排除法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5. 如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年份/货物/比重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 钢铁 B. 棉纱 C. 米 D. 棉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联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表现特征分析题干数据解答。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从1871~1873的2.8,逐渐上升到18.6,之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棉纱(棉织企业的原材料)的需求量增多,同时受甲午中日战争和一战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打击,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所以甲应是棉纱,B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整体占比较低,但是要比米占比高,而中国作为传统的种植大国,本身米产量较高,需求量应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钢铁,丁是米,与设问不符,排除AC项;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棉布的进口量应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项。故选B项。

6. 如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 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 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 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 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主要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精神分析材料主旨解答。题干中创刊宣言:少年的社会——进步的社会,强调社会改造;社会的少年——有情感的少年,强调人的解放,联系题干时间“1919年12月”可知,该宣言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精神的影响,强调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B项正确。互助协作是该刊物提出的方法,并没有提到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宣传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 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 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 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 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分析题干材料解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团结抗战,所以1938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C项正确。民众剧团的演出方式,是为主要任务服务的,排除A项;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的实施主体应是边区政府,排除B项;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实施主体应是党员干部,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 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 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 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分析材料主旨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政策解答。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主要是国家的行政指导,并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时期,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主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分析解答。据所学可知,外交目标是为国家利益需要服务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目的是为国内赢得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谋求国家的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也遵循这一外交目标,而且不断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消除分歧增进互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服务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构建均衡发展格局,国家之间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服务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融合,主要结合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材料解答。据材料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 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 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 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 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及国际法的发展,主要分析题干材料主旨解答。根据题干材料,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可知两个国际关系体系都承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反映了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两个国际关系体系对国家主权的重视,没有比较国际协调机制的优劣,排除A项;“完成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大国主导及其被打破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如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 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 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 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主要结合西方国家侵略的进程分析地图信息解答。根据题中图例发现,此时期在美洲的殖民国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外还有英国、法国,在非洲,荷兰占领了好望角殖民地,英国和法国也有染指,但此时荷兰在北美还没有殖民地,18世纪,英国在北美的13块殖民地是连成一片的,此时也没有连成一片,据此判断,此地图反映的应是17世纪早期的情况。此时,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衰落,后起的殖民国家英国、法国、荷兰崛起,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17世纪,北美和拉丁美洲都没有进行独立运动,排除A项;17世纪,正是三角贸易盛行的时期,排除B项;17世纪早期,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A. 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 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 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 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的思想文化成就,主要结合所学《物种起源》和《资本论》的共同点来分析。《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斗争的重要性,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项正确。《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A项;推动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和冲破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属于《物种起源》的意义,排除B、C项。故选D项。

14. 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A. 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 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C. 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 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主要结合美苏争霸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分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瓦米·恩克鲁玛推行泛非主义,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倡导非洲统一,但是种种举措最终招致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的不满和敌视,最终在1966年2月24日应邀访问越南时被军警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长期流亡海外。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克瓦米·恩克鲁玛淡化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主张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B项正确。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国家的联合,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到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如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 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 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 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外交战略,主要结合所学美苏冷战的态势和题干材料信息分析解答。据图可知,美国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在1949—1985年有一定波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占比较高,1961—1965基本处于下降状态,1965—1981年虽略有波动,但基本处于较低的状态,1981年以后又处在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争霸,态势一度紧张,到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时达到顶峰,后美苏达成协议,美苏紧张的态势一度缓和,所以国防研究占比开始下降。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采取守势,故国防研究占比保持较低的状态。1981年,里根上台后,在对外战略上,采取攻势,国防研究占比开始提高。综上所述,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影响政府研发投资中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D项正确。题干考查的是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与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关系不大,且美国除了1974、1975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经济增长都是正增长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题干涉及时间内,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发动越南战争,此时对外战争较之之前频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题干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不符逻辑,排除B项;在题干涉及时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主要是在70年代以来,而题干涉及时间还涉及70年代以前,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状词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

地方处理意见

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

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

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答案】(1)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

(2)从中央到地方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宗族治理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主要结合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特征分析材料解答。

(1)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据材料“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

(2)据材料“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可知,从皇帝到地方的重视;据材料“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据材料“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

表2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

(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也从侧面认识到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主要结合材料表格信息联系清末时代背景分析解答。

(1)据材料“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可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据材料表1“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停武试议”“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可知,西学东渐的时代;结合所学从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来分析。

(2)据表2“抄本,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可知,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也从侧面认识到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据表2“津河广仁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潘氏敏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可知,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据表2“丰城余氏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可知,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折页: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

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搁浅。一战后,计划重启。1924年,博览会在伦敦温布利举办。

下图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

​​​​​​​​​​​​​——据《谢菲尔德每日电讯》等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英国为什么举办这次博览会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答案】证据:英国政府馆中关于英国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展示;工业馆和工程馆的修建;英国所属自领地和殖民地的场馆布局;世界地图浮雕;艺术馆的设置等。

理由:博览会展示了英帝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重塑战后英国民众的自信心;殖民地的异域风情,在东西方对比差异中印证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潜移默化地传播了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念;一战后自领地和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背景下,通过博览会来加强团结与促进贸易交流,来缓解战后英国疲软的经济以及稳固帝国内部关系;艺术展览在于展示一种更加真实的民族特性,预示帝国内部关系的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前后的殖民帝国英国,主要结合一战前后的国际发展局势和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分析解答。

据材料“下图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得出英国政府馆中关于英国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展示;工业馆和工程馆的修建;英国所属自领地和殖民地的场馆布局;世界地图浮雕;艺术馆的设置等。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理由可从彰显帝国实力、重塑战后英国民众的自信心、传播帝国的价值观、强化帝国内部联系及调整帝国内部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切入点是深圳,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深圳的发展分析解答。

首先,提炼明确短文题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确定历史小短文题目为: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其次,围绕确定的题目: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背景描述,如: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然后,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一份人才招聘启事”,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如: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

最后,对题目再次总结升华,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