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汤在《汤誓》中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在《召诰》里,周公指出:周王应借鉴殷商教训,依此来修养德行,做到节性明智不蹈覆辙,‚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天子权威得到加强 B.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C.人文意识已经凸显 D.天道观完全走向衰落
2.如表所示为春秋时期《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春秋时期晋国( )
A.郡县的主要功能是守边防 B.县制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
C.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 D.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
3.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4. 唐朝长期以来,紵布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丝织业的生产中心则是河北道等地。唐后期江南道紵布生产有所缩小,但其所产丝织绫得到许多人的追捧。这说明( )
A. 手工业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 B. 人口迁徙促进手工业的传播
C. 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得以平衡 D. 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5.宋朝土地买卖‚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写契纸,须经官府验契纳税称作‚税契”。税契后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此规定( )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
C.缓和了尖锐社会阶级矛盾 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
6.黄宗羲将君臣伦理比拟成后天的、可进退的“师友之道”,为臣者“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由此可知黄宗羲( )
A. 力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B. 开始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
C. 否定君主制追求民主平等 D. 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
7.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体制框架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清朝外交管理权下移的趋势 B.清朝外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
C.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 D.闭关锁国外交在政治上体现
8.下图是咸丰、同治时期地丁钱粮征收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政局的动荡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解体 D.赋税政策的调整
9.科举制废除后,清政府在新政中设课吏馆训练、考核候补官员,但各省课吏馆“往往有屡列优等,依然未得一差,未委一缺者”,如江苏课吏馆‚凡季课前列人员,三月之中不过一二人能邀差委,其余徒列前茅‛。有论者认为,“夤缘请托之风,各督抚终不肯绝也”。这反映出清末( )
A.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化 B.新式教育遭到传统势力抵制
C.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D.政治变革影响近代教育发展
10.近代早期维新派王韬指出: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非由练兵士,整边防,讲火气,制舟舰,以竭其长,终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而齐驱。顾此其外焉者也,所谓末也。至内焉者,仍由我中国之政治,所谓本也。其大者,亦惟是肃官常,端士习,厚风俗,正人心而已。两者并行,固已纲举而目张。王韬的思想( )
A.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B.形成 成了完整理论体系
C.完全突破洋务思想束缚 D.体现 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11.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财政支出急剧增加。清政府为了筹措新政资金,从新兴的工商产业入手获取新税源,并经常加抽米捐、警捐等。以对商业活动征收的厘金为例,1901年时为1600多万两,到了1908年就增至2000多万两。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
A.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B.调整了重农抑商政策
C.阻碍了商业活动开展 D.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12.20世纪20年代京津与上海地区金融状况统计表( )
上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A.近代工业的发展与繁荣 B.区域经济的差异与互动
C.通商口岸的开放与影响 D.北洋政府的治理与改革
13.刘少奇曾把教育农民归结为新的启蒙运动,主张以马列主义教育农民,中共各根据地都在努力践行。如冀中广泛设立教人念字的识字碑,1940年5月应写字句包括:“国共合作”、“军民合作”、“拥护八路军”、“反对摩擦”、“男女平等”等。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构建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自觉 B.教育催化民众民主意识增长
C.重视根据地民众的政治参与 D.巩固抗日统一战线成果显著
14.1956年12月5日,毛泽东接见民主人士陈叔通时指出∶我们把资本家当作真正的财富,重视工商业,他有进步的文化,地主阶级只有古代文化,工人阶级有这个财富是好事,工人没有文化,资本家有现代文化。毛泽东旨在( )
A.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C.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D.克服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
15. 如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影响该图曲线趋势的时代主要因素是( )
A. 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 B. 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 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16.15世纪开始,王权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斗争中,逐渐形成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把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削弱大贵族权力,建立常备军,有力保障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这表明"新君主国"( )
A.结束了欧洲的封建割据状态 B.成为政教合一的民族国家
C.厉行专制统治阻碍历史进步 D.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17.“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府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 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8.15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王室长期怀着强烈的"大陆情结",不仅在欧洲大陆争夺领地,甚至争夺法国王位;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丧失殆尽,转而用心经营英伦三岛。由此可见,百年战争( )
A.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B.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C.有助于英国民族意识的增强 D.强化了英国的世俗权力
19.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有学者提出,在16世纪前半期物价上涨率最高,16世纪中叶金银流入量不断扩大;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输入量最大,其物价是相对稳定的。这一认识( )
A.表明商业革命刺激了货币需求 B.否定了贵金属流入欧洲的影响 C.反映了价格革命成因的复杂性 D.证实了欧洲对美洲殖民的残酷
20.下表为1750-1859年英格兰农村生活消费指数 (注:将1770-1779年,每种商品和整体指数被设置100)
据此可知( )
A. 工业革命推进农业的发展 B.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C. 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多元化 D. 贫困问题得以解决
21. 下图所示为1921年刊载于英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标题是《无法令人满意的金蛋》
该漫画意在揭示( )
A. 凡尔赛体系违背了英法两国意志 B. 凡尔赛体系对德制裁过于严苛
C. 英法在一战后积极争夺欧洲霸权 D. 一战后欧洲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22.1938年9月30日凌晨,欧洲四国首脑背着当事国签署了一份协定,而后一直在隔壁房间里等候的当事国两名代表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这份协定涉及的领土指的是如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3.1917年,列宁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随故的和平......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士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这一言说( )
A.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C.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4.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10%。美国采取这些措施( )
A.一定程度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 B.维护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利于开拓美国的国际贸易市场 D.巩固了美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25.世界银行将知识经济指数定义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对知识经济的整体准备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下图是世界银行通过对134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的关系图。据此可知( )
A.新兴国家知识经济利用有限 B.世界银行致力消除国际贫困
C.知识经济影响国家经济实力 D.全球化加大国家间贫富差距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1608年,南京博物院藏)
材料二 学者普遍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绘制,中国人李之藻组织刊印。“坤舆”二字出自《周易》,古人把地图称之为“舆图”。《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主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等信息,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图上有便利贴式的介绍,如“罗马”下方写道:“此方教化王不娶,专行天主之教,在罗马国,欧罗巴诸国皆宗之”。图中还有利玛窦自序和李之藻、祁光宗等写的题跋,利玛窦在序中写道:“窦也跄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壬午(1582年)解缆东粤,粤人士请图(绘)所过诸国以垂不朽。”祁光宗题:“西泰子(西泰为利玛窦字号)流览诸国......往往言前人所未言......余友李振之(即李之藻)甫爱而传之,乃复画为图说”,李之藻则讨论了该图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相同之处和‚未闻之说‛等。图中摹有2个椭圆形印记和1个正方形印记,皆是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会徽。此图的绘制方法、地理要素和大部分地名与同为利玛窦所绘的《两仪玄览图》相同。
——摘编自箫瑛《丝路帆远:坤舆万国全图》等
(1)阅读材料一、二,论述《坤舆万国全图》对历史研究的作用。(10分)
材料三 一些学者质疑《坤舆万国全图》为利玛窦原创,甚至有人认为此图是中国人绘制。理由如下: 该图欧洲部分缺少佛罗伦萨等文艺复兴时期地名,更没有教皇领地,却标注了古罗马时代的地名;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一系列城市,在此地图上全部缺失;此外,该图与利玛窦1584年创作的《山海舆地全图》相比,有些地名标注不一致。
——摘编自李兆良《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等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坤舆万国全图》是否为利玛窦原创,并说明理由。(5分)
27. (14分)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并主张‚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8.(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不完的故事——苏伊士运河
材料一 年代尺:苏伊士运河大事件
(1)运用年代尺中的信息,划分出苏伊士运河的历史阶段,并概述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一组材料
甲: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
注:漫画家以‚Bitter Lake‛(苦湖)和‚Blood Red Sea‛(血海)来描述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情况,还将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以骷髅头的形式呈现。
乙: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状况
——【美】丹尼儿黑德里克《帝国的工具》
(2)生活在19世纪末的埃及普通民众会怎么看待这条运河?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4分)
材料三 1956年,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用苏伊士运河的收益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坝。当时,国际上要求由多国控制极为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但他没有在这一压力下屈服,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军队联合起来试图从他手里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他们的军事行动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在外交上遭到了失败。他们并没有与美国进行磋商,因此遭到了美国的强烈谴责,并迫使他们撤军。苏联也表示强烈反对,因此苏联也获得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坚定支持者这一声誉。纳赛尔也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3)以20世纪50年代一位中国新闻评论员的身份,对材料三中的事件撰写一份时事通讯稿。(9分)
【答案】
1----5 CBBBA
6--10 DCAAD
11---15 CBACD
16---20 DACCC
21--25 BBDCC
26、1).【答案】通过这幅地图可以了解利玛窦传播到中国的世界新知识,包括地圆学说、地理、异域风情等;(2分)李之藻题跋中比较该地图与中国传统著作内容的异同,为研究明朝部分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初步认识,提供了史料;(2分)地图绘制时深受中国地理、文化知识的影响,地图的名字取自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第一次标注了很多中国地名、地物,地图上有中国传统的序、题跋等形式,这些可以作为研究当时传教士对中国了解状况的重要证据;(2分)地图印有耶稣会会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利玛窦的传教意图。(2分)
因此,这幅图为研究明朝西学东渐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史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坤舆万国全图》的历史研究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价值的说明评价能力。
《坤舆万国全图》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根据“窦也跄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壬午(1582年)解缆东粤,粤人士请图(绘)所过诸国以垂不朽”,可以看出通过这幅地图可以了解利玛窦传播到中国的世界新知识;根据“李之藻则讨论了该图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相同之处和‘未闻之说’等”,可以看出为研究明朝部分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初步认识,提供了史料;根据“‘坤舆’二字出自《周易》,古人把地图称之为‘舆图’”“主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等信息,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等信息,说明这些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当时传教士对中国了解状况的重要证据;根据“图中摹有2个椭圆形印记和1个正方形印记,皆是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会徽”,可以看出利玛窦的传教意图。据此可以看出这幅图为研究明朝西学东渐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史料
2).【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即可得分。(5分)
示例一:认同利玛窦原创。(1分)此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制方法,使用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法;(1分)利玛窦自序和祁光宗题跋可以作为旁证;(1分)此图与同为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在绘制方法、地理要素等方面相同;(1分)此图有可能借鉴了此前的地图和文献。(1分)
示例二:否定利玛窦原创。(1分)该图在意大利地区没标注教皇领地和文艺复兴时期地名,也没有标注16世纪欧洲人在拉美殖民地建立的城市,这与利玛窦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不符;(2分)与利玛窦早期绘制地图相比,出现了地名标注不一致的现象;(1分)在文字资料方面仅靠地图上的自序和题跋,还不足证明利玛窦原创。(1分)
27. 【答案】示例:梁启超认为新小说可以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2分)
《新法螺先生谭》中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技术名词,向民众展现了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2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与掠夺,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新中国》通过描写上海建设大桥、地铁以及举行“万国博览会”的梦想场景,体现了人民对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向往和期盼。(4分)
综上所述,通过反映社会现实,传播进步思想,从科学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等多方面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2分)
28.1)【答案】开凿期(1859-1869年):埃法两国合资开凿苏伊士运河;(2分)英法争夺期(1785-1882年):英法两国为争夺运河控制权展开激烈争夺;(2分)英国控制区(1882-1956年):英国控制运河通行权;(2分)埃及控制期(1956年至今):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开启了运河的新时代。(2分)
2)【答案】运河使埃及人见证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开拓思想和文明进化;(2分)运河见证了列强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是埃及人民的血泪河。(2分)
【解析】看法与说明:根据材料二中“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状况”展示的运河运输船只和运输货物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分析,运河使埃及人见证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开拓思想和文明进化;根据“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及其注解中“漫画家以‘Bitter Lake’(苦湖)和‘Blood Red Sea’(血海)来描述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情况,还将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以骷髅头的形式呈现”等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河见证了列强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是埃及人民的血泪河。
3)【答案】大家好,我是中国新闻评论员。我在埃及为大家发来报道。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苏伊士运河的收益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坝。(2分)国际上要求由多国控制极为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但是他没有在国际压力下屈服,(2分)英法以色列军队联合起来试图从他手里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他们的军事行动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在外交上遭到了失败,(2分)他们并没有和美国进行磋商,因此遭到了美国的强烈谴责,并迫使他们撤军,苏联也表示强烈反对。(2分)因此苏联也获得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坚定支持者这一声誉,纳赛尔也赢得了极高威望。(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