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欢迎转发]
(图为正在做练习的学生)
◎文/编 乌江
周五,我与任教班级的学生商量,利用周日上午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一次练习测试。他们很乐意地答应了。
早上,科代表发来短信:“王老师。我是淞继,今天九点历史课别忘了要来。”
“好的。”我回复道,“记住了!”
于是从9点钟开始,到9点50分进行了这学期来的第三次检测。
回来后,利用家中是初中生的侄儿侄女帮我阅选了择题和判断题,我单独阅填图、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就手动完成了阅卷。
在阅卷过程中很不是滋味,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在下次不再犯错,下一节课将不足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在这十多天的时间里有所改进,现将本次检测的一些毛病总结如下。
第一,考试技巧不足。
1、学生不习惯先浏览试卷。
老师将试卷下发后,学生应该快速浏览一遍试卷,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自己平时熟悉的,哪些内容是没见过的。
2、学生填写信息遗漏。
全班有1人未填写姓名等信息。
3、书籍摆放凌乱。
学生在完成试卷过程中,桌子上的教材横七竖八,不便于翻阅。
4、答题没有按老师讲的先易后难进行。
一般情况下,先完成选择题、判断题、填图题后,再去完成最后的简答题,最后才完成最难的材料分析题。导致少数几个学生应该完成的简答题而未得分。
5、遇阻碍就翻书。
部分学生第一题就开始翻书。平时老师教的是,在题上打个记号,或者选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填上,待完成后再回来翻书订正。
(图为学生正在做练习检测)
第二,字迹工整。
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改观。大部分学生的书写一般,但少数学生书写潦草;而且字迹不工整,根本不像一个初三学生的书写水平。
第三,卷面不干净整洁。少数几个学生书写错误后,在原题上胡乱画黑圈圈。
第四,答题不规范,不清晰。这主要是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少数学生没按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要点不明显,反正眉毛胡子一把抓,阅卷人看不清他是答的哪个答案。
(图为学生姚同学的答题卡)
第五,粗心大意。一是做漏题,主要是填图的第二问;二是漏填答案,有1 人把答案写在样卷上,而忘记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六,审题不仔细。主要是部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
譬如,第五大道简答题的第2小题的最后一问,有一个限制词语是“三十年前”,学生却忽略了。
还有简答题的第26题的2小题最后一问,“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很多学生忽略了关键词“序幕”,答案写成“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这是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正确答案应是“九一八事变”。这是其一。
其二,主要表现在材料分析题方面。对“概括”“指出”“归纳”“列举”等词语没弄清楚明白。
(图为班上学生罗同学的答题卡)
第六,方法没掌握。一是填图题第二问,据图回答总结什么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去观察所给的地图去分析。
二是答材料题的方法仍未学会运用。对“概括”和“指出”有弄混淆的地方。
概括能力较差,不能抓住材料的中心词,准确概括。“指出”又不能在材料中去找出关键句子。
三是不看分值答题,盲目地乱答。
四是答题语言不规范,大白话较多。
第七,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其一表现在选择题,选择题最高分12分,最低分3分。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其二是最后的简答题,很多应该掌握没掌握。譬如“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
(图为学生刘某同学的答题卡)
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上述一箩筐的问题,只有照单全收。有问题不可怕,最关键是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
@教育人王福明的初步思考,首先是抽空余时间一个一个学生当面拿着试卷在办公室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其次,讲评试卷时重点讲方法和技巧。
讲简答题时,学生再次自己去翻阅课本。讲材料分析题,抽学生起来讲自己是如何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特别是教材的熟悉程度。
第四,对少数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第五,老师做一张答题卡作示范贴在教室后墙上供学生参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
(图为@教育人王福明的“答题卡”示范)
结束语
虽然时间不多,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是老师必须充满信心,鼓足士气,针对问题并对症下药。
教师教的是方法,教的是技巧,只要方法和技巧对了,相信这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在中考中能获得满意的成绩。
您初三检测过几次?有什么好的中考复习建议,欢迎交流。
感谢您从头至头阅读。欢迎您继续关注@教育人王福明正在创作的下一篇文章《中考临近了,一位初三历史教师,送给学生考试时的十一个字》。
,我是@教育人王福明",笔名乌江。专注学校教育和家庭孩子教育。
如果您在班级工作中和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惑,欢迎留言交流。
如果喜欢,欢迎您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