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学习目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核心概念: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时空坐标)
(二)自学
1、自学内容:自主研读课本P40-P44内容.
2、自学指导:根据学习目标研读教材,并用红笔勾画出课本上的重难点和关键语句,梳理知识点;
3、透析教材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1)完成《学法大视野》教辅资料课前▪预习区“知识点一”知识填空。
关键知识点: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2)完成《学法大视野》教辅资料课前▪预习区“知识点二”知识填空。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3)完成《学法大视野》教辅资料课前▪预习区“知识点三”知识填空。
关键知识点: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之间的联系
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
唐朝土地买卖之风日益盛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
(三)历史人物串联——白居易
场景一: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折桂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公元800年,29岁的我进士及第,多年苦读终有回报,洋洋洒洒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我愉悦的心情。
场景二:及第后先后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主客郎中(尚书省官员,任礼部主客郎中)、左拾遗(门下省官员,负责供奉进谏,因此得罪皇帝和大多同僚),好景不长最终被贬黜为江州司马,失落之余写下了不朽名篇《琵琶行》。
场景三:贬官之后,尽管已远离中央政权,但仍不忘读书时的信念。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因此也开始就社会现状时弊针砭。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四)高考核心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五)测试
1.曹魏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逐渐发展成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 D
解析 曹魏创立的新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西晋时选官主要看重家世,故选D项。
2.唐诗“一声开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一声开鼓辟金扉”描绘的是开榜放榜的场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众多进士面见圣上,由此判断这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故选B项;唐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吐蕃、文成公主等信息,排除C项;“长安的繁华”不合题意,排除D项。
3.(2023·陕西学业水平考试)有学者说:“这一制度促成一个不靠出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官员和侯补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这一制度”指(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4.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的职权是( )
A.执行诏令 B.审核诏令
C.草拟诏令 D.监察百官
答案 A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故选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排除C项;唐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排除D项。
5.(2023·沧州高一上期末)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
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项;租庸调制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排除B项;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项;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项。
6.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也被认为是允许合法“兼并土地”。这种制度( )
A.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减轻了人身控制
C.是均田制之下的制度
D.增加了税收名目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减轻了人身控制,B项正确;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后,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C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D项。
(六)总结
(七)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反馈学习困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