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鸦片战争的背景
-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 虎门销烟
- 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 领导人:林则徐
- 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 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鸦片战争的结果
- 中国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 时间:1842年8月29日
-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 影响: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 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战争过程
-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 不平等条约
- 《天津条约》:1858年签订,内容包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 《北京条约》:1860年签订,内容包括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金田起义
- 时间:1851年1月11日
- 领导人:洪秀全
- 地点: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 建号:太平天国
- 定都天京
- 时间:1853年3月
- 地点: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 主要事件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但未实行。
- 天京事变: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被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 后期防御: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1864年)。
- 背景
-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 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时间
- 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 目的
- 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代表人物
- 中央:奕䜣
-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主要内容
-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 兴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 影响
-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战争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
- 战争过程
-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 1895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内容
-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白银2亿两。
-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影响
-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战争背景
- 义和团运动兴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 战争过程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 1901年,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 《辛丑条约》内容
- 赔款白银4.5亿两。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许中国人居住。
- 影响
-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常考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学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下面是月考测试卷,有需要的可以保存打印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