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初一期中考试试卷昌黎(沧州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2024)

2023-2024初一期中考试试卷昌黎(沧州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2024)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4 16:56:01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2年福建省连江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

材料二: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境,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有时可以产生“无言胜似有言”的效果。

B. 最原始的文字产生于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是为了利用联想的作用来帮助人记忆。

C. 在中国社会里,语言完全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无缺,无需文字。

D. 在乡土社会里,不仅文字不是必需,就连人们需要配合的时候而采用的语言都是不得已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乡土社会里,如果遇见了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人们就会在指头上打一个结,这是文字的原始方式。

B. 只有具有相同经历的多数人,在相似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意义的象征,才能发生共同的社会语言。

C. 不是发生在基层的中国文字,只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就能实现文字下乡。

D. 在面对面的社群中,由于表情、动作比声音更容易表情达意,所以语言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材料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 乡下人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司机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

B. 舍友正在洗头,洗到一半发现忘拿毛巾,就朝你喊了一声“哎”,接着用手指了指毛巾架。

C. 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D. 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文字不需要下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2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中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姐的燃情岁月

石钟山

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父亲发现。

二姐参军那一年,刚满十七岁。我们家有三个男孩,二姐是唯一的女孩,父亲像对待自己眼珠子似的照顾二姐。可能是因为家里男孩多,二姐被带偏了,虽然她穿着花衣服,梳着小辫子,但她的性情和喜好与我们男孩别无二致。

在我们还小时,父亲喜欢打猎,没有了战争的父亲,把热情都投入到了打猎中。后来他说:就喜欢听枪响,闻子弹出膛后的硝烟味。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次父亲外出打猎都会带上二姐。父亲打猎一般情况下一大早就出发了,坐上他那辆帆布篷的吉普车,带着二姐一溜烟地钻进郊区的山里。那会儿,山里的猎物还多,有山鸡、野兔,偶尔还能看到野猪。

二姐每次随父亲打猎回来,大约都是傍晚了,一阵车响,门开了,二姐先从车上跳下来,肩上扛着枪,腰里系着枪带,枪套里还插了一把手枪。枪压得她身子歪斜着,她却一本正经目不斜视地往家走。我迎上去,讨好地问:姐,你今天打枪了吗?我对打枪很好奇,也羡慕能打枪的人。

二姐每次回来我都要这么问。二姐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我明白那代表开枪的次数。这次二姐没伸指头,撇着嘴向身后努了一下,我看见父亲从吉普车的后备厢里拿出两只山鸡、一只野兔,看来这是他们的战利品了。二姐努完嘴,骄傲地说:有一只野鸡是我打的。我认为二姐是在吹牛,就撇着嘴看她,她昂着头,扛着枪进门了。

吃饭时,一家人围在桌前,二姐吃得狼吞虎咽,脸上的表情也是不屑一顾的。父亲在喝了几口酒之后,吐着酒气说:老闺女今天不错,开了两枪就打下了一只山鸡。父亲一直称呼二姐为老闺女。父亲这么说完,我真的有些崇拜二姐了,我学着父亲的口气说:老闺女今天一共打了几枪?二姐用筷头在我脑袋上敲了一下。她不让我叫她老闺女。

父亲一直宠溺他的老闺女,没料到,十七岁的二姐结结实实地扇了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二姐不辞而别,自作主张地参了军。我们心里都很解气,一致认为,父亲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父亲的规划里,二姐高中毕业后是应该上护士学校的。父亲不希望二姐参军,他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姐会闯出更大的祸端。的确也是这样,十七岁的二姐总是穿一身男军装,那是大哥在部队寄给她的衣服,衣服穿在二姐身上很肥大,被母亲改了改,仍然不合体。二姐就穿着这身不合体的军装,骑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车把手上挂着军用挎包,里面象征性地装了书本。只有我知道,二姐的书包里还装了一把火药枪。这把火药枪是她用一顶大哥寄给她的军帽换来的。二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父亲早就不打猎了,她没机会摸枪了,就用军帽换了这把火药枪,鼓鼓囊囊地塞在书包里,如影随形。

母亲经常哀叹:这哪像个姑娘,天天跟个假小子似的,心都操碎了。

长大的二姐让父母操碎了心,也许是父亲想校正对二姐的教育方式,他和母亲研究决定,要让二姐去学护士,护士工作都是细心活,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

二姐是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报的名,但在参军的环节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家长签字。这也没有难倒二姐,她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父亲签过字的文件,父亲经常在文件上写下两个字“同意”。二姐把家长签字的表格放在同意两个字下面,先是用力描了遍父亲同意那两个字,同意两个字就和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还有父亲的签名,这也难不倒她。父亲有名章,她在父亲书房的抽屉里轻易地拿到了父亲的名章,蘸了印泥,端庄地印在参军的表格上。二姐就把这张表格伪造好了。此时的二姐还装成没事人似的,临出发的头一天,二姐和父亲请假道:爸,我想和同学出去玩几天。以前二姐在寒暑假也经常出去玩,三天五天不等,最后都平安地回来了。二姐高中毕业了,想出去玩几天也正常,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便强调道:快去快回,护士学校要开学了。二姐抿着嘴应了。

一周后,学校打电话给父亲,让二姐去护士学校报到,父亲和母亲满世界去找二姐,这才知道二姐已经参军了。二姐的偷梁换柱打了父亲个措手不及。

那天,父亲像磨道上的驴似的,在屋里团团乱转,不停地拍自己脑门。母亲都快急哭了,她拍着手说:老石呀,这可怎么好,要不你给部队打个电话,让丫头回来吧。

父亲立住,瞅着母亲厉声道:你糊涂,亏你当了一辈子兵,军都参了,这时回来不就是逃兵了吗?!

父亲一句话,二姐参军的事便成了事实。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运用倒叙的方式,先说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发现,再叙写二姐的成长经历及隐瞒父母参军的过程。

B. 二姐与父亲打猎归来,“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然后才说打到了一只野鸡,体现其骄傲神情。

C. 文章多处为二姐将来会选择参军埋下伏笔,如二姐总穿着大哥寄给她的不合体军装,书包里装着一把火药枪等。

D. 母亲哀叹二姐天天像假小子,体现母亲对二姐的担忧与关爱,其中也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的行为的不满。

7. 关于文中二姐冒充家长签字的这一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二姐描摹父亲写的“同意”二字,并轻易地拿到父亲的名章,说明二姐参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

B. 二姐以和同学出去玩为借口向父亲请假,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就是在为这次请假去参军做铺垫。

C. “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照应前文“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体现父母对二姐的操心。

D. “二姐抿着嘴应了”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二姐报名参军的隐秘,无论是行为还是神态上,都表现得天衣无缝。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6分)

9. 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二姐,但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年山东省新泰市一中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乳儿粉子⑤,轻儇浅躁,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故何北山⑥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③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 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 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 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 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C. 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 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12.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师道的错误态度。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观点的荒谬。

1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共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 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年宁夏青铜峡市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

B. 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

C. 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D.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15.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2022年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高一期中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诗人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音乐先婉转流利后如哽咽不畅的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三、(2022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期中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杂技文化为代表,诸多专业类文化节目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观众① 。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成为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且选材于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的《此画怎讲》节目,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技惊四座》则聚焦很多国人不以为意的杂技文化,为观众呈现近60场代表世界超高水准的杂技盛宴。这些专业类文化节目② ,将细分领域的典型内容通俗呈现,将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③ ,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喜欢吃披萨、香肠,你知道这些高能量的西式食物,为什么吃起来非但没有油腻感,反而 ① ?其奥妙就在于人们加入了一种名为罗勒的纯天然香料。

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花形奇丽,色彩动人,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其精油味道十分清新,略带有甜辣的青草香味儿。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这种精油,能迅速振奋精神,帮助增进记忆。

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② 。例如,与香蜂草精油搭配,对忧郁症等所致的身心病症十分有益;与橙花精油搭配,可镇定神经、治疗失眠;与天竺葵精油搭配,可对女性产生相当强效的呵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温非常敏感,种植它必须 ③ 。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B. 你要是觉得我拍照技术不好,就另外找人吧。

C. 当你打开一个网站,起码有五十条碎片化信息会被推送到你眼前。

D. 下午记得叫上你班上的团员来开个会。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2022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期中考)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私信获取答案)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