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的智商太高,我真的教不了了。"看着手中这份"倒数第一"的试卷,我忍不住叹了口气。这哪是在答题啊,简直就是在考验我这个当老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说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这份试卷,可真是让我们这些教了十几年书的老师都坐不住了。
还记得那天批改试卷,第一眼看到"请愿"造句那题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说实话,看到这个答案的瞬间,我的心咯噔一下。这哪是在答题啊,简直就是对我们这些教书育人者的灵魂拷问。
小小年纪,这情商和脑回路,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现在的孩子们,脑子里装的东西可真是五花八门。你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做题?其实人家早就想到了十八个解题新思路。
就拿那道数学题来说,问花费7元五角可以怎么付钱,正常来说,肯定是要列出具体的人民币组合方式。
结果倒好,这孩子直接写:1。支付宝 2。微信支付。
看到这个答案,我差点笑出声来。这要是让他再写一个答案,估计就该出现"刷卡支付"了。再不然,没准还能来个"我爸付钱""我妈付钱"的神操作。
说真的,这些答案要说错吧,还真挑不出毛病。要说对吧,又完全跑偏了题目的原意。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教育局开会时,一位老教授说的话:"现在的孩子,不是不会思考,而是思考的维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这样的"神仙答案"在我们班并不是个例。每次考试,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学生,能给出让我"喜出望外"的答案。
但仔细想想,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答案,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这一代孩子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他们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在移动支付盛行的环境里,说他们给出的答案脱离实际,好像也不太公平。
作为一线教师,与其说是被这些神奇答案惊到,不如说是被这届学生的思维方式震撼到了。
看着这份注定会被打上"不及格"标签的试卷,我突然觉得,也许我们才是需要重新学习的那一群人。
这么一想,"这孩子智商太高,我教不了"这句话,似乎就有了新的含义。
说到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试卷,真是一打开回忆的闸门就关不上了。每一张试卷都像是一个宝藏,藏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还记得那道数学应用题,问4个人过河坐船要多少钱。正常思路应该是算出一个具体的金额,结果这个小机灵鬼直接来了句"四个人一起坐一条船不就得了"。
这理财思维,真是把我给整不会了。照这孩子这么个省钱法,家里那点家底迟早得被她给霍霍完。
更绝的是那道计算器故障的题目。考试要求是"计算器上的数字18坏了,该怎么用其他按键组合代替"。按照我们的思路,肯定是要用X3X6来代替18。
结果这孩子直接来了句"买个没有毛病的新计算器"。这答案,说他错吧,还真挑不出毛病,说他对吧,又差了十万八千里。
当时看到这个答案,我刚喝进嘴里的水差点就给喷出来。
别以为这就完了,还有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呢。一道简单的填色题,要求写出颜色的名称。这孩子倒好,直接掏出水彩笔,把答案给涂出来了。
这操作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好像也没毛病,可这是考试啊!不得不说,这题目确实是我们出得不够严谨,应该明确写"写出颜色名称"才对。
说到神仙答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道传统节日题。其他孩子都老老实实写着春节、中秋节,这个"小吃货"直接把答案写成了一份美食清单:饺子、月饼、粽子。。。看来这孩子的脑子里除了美食,是真装不下别的了。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答案虽然不够标准,但每一个背后都透着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他们活在移动支付的时代,生活在外卖文化里,所思所想自然也会跟我们这些"老古董"不一样。
记得有位同事看到这些答案后说:"现在的孩子们,不是不认真思考,而是思考的角度总能让我们大吃一惊。"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
以前我们总觉得教小学生简单,因为他们思维简单好教育。
每次批改这样的试卷,我都在想,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标准答案"。
看着这些充满创意的答案,我突然觉得,与其说这些孩子是"另类",不如说他们才是最适应这个时代的"天才"。
只是这种天才,可能暂时还没法在我们的分数体系里得到认可罢了。
那天下午的课堂上,突然听到后排传来啜泣声。我以为是哪个孩子遇到了什么天大的难题,赶紧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小美被语文试卷上的一道题难住了。
这道题看似再简单不过,就是看图写拼音。可那张毛驴图片把这个都市里长大的小姑娘给整崩溃了。看着她满脸泪水的样子,我的心里突然一阵酸楚。
"老师,这是什么动物啊?我从来没见过。。。"小美抽噎着问我。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孩子们哪还有机会去接触这些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动物呢?学校、补习班、回家写作业,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两点一线。
想去动物园?周末要上奥数班。想去郊游?下午还要上英语课。这些原本应该是童年必备的体验,在分数的重压下,早就被挤得无影无踪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现在试卷上印的这些图片,简直是抽象到离谱。
记得上周批改试卷,看到一张图片识别题,连我自己都得拿着答案对照好几遍才敢告诉学生。
有时候看着教室里埋头苦学的小小身影,真想带他们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家长们也很无奈。
这话说得我哑口无言。
看着小美泪眼婆娑的样子,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没关系,老师明天给你们放一段视频,让大家认识认识农场里的小动物。
听到这话,小美破涕为笑。可我的心里却五味杂陈。这哪是什么认知障碍啊,分明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一边嫌弃孩子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太少,一边又把他们禁锢在题海和补习班里。
这样的教育,究竟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制造"考试机器"?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批改期末考试作文的时候,看到小明的试卷,我的心情格外复杂。这孩子平时写作文挺有一套的,字也写得工工整整,可这次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白白丢了分。
原来是他把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给看错了。这下可好,整篇文章虽然写得精彩纷呈,但却完全跑偏了方向。看着那一篇工整的"废文",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写完发现错误时的绝望。
"字字不提悔,却字字都是悔啊。。。"我在批改意见上写下这句话,心里五味杂陈。
按照评分标准,跑题作文是要得零分的。可是看着这满满两页漂亮的小楷,看着文章里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我实在不忍心给出一个光秃秃的零蛋。
最后,我还是酌情给了他一些分数。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教研室的讨论。
确实,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似乎总是在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生。写作文要按照模板来,解题必须按照固定思路走,一旦出现偏差,就要被打上"错误"的标签。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不是学生的答案对不对,而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太过僵化了。就像小明这篇作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它的文学价值未必就比所谓的"标准答案"差。
看着手中的试卷,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教学相长"。也许在某些时候,学生的"错误"答案,恰恰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机会。
前两天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的日子,我看着教室里那一张张或喜或忧的小脸,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考了多少分啊?班里排第几啊?"
这些熟悉的追问,像是一个魔咒,代代相传。七大姑八大姨的嘘寒问暖,永远都逃不开这几个问题。看着孩子们在这样的追问下,眼神慢慢从期待变成躲闪,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前几天,班里平时成绩名列前茅的小琪,因为考试发挥失常,整整一天都闷闷不乐。
听着这位母亲的担忧,我忍不住反问:"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优秀呢?"说实话,我特别讨厌大家一见面就打听孩子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孩子们在学校已经承受了够多的压力,好不容易回到家能喘口气,结果还要被各种期待和质问包围。
一个小小的孩子,到底能扛得住多大的压力?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我们现在太急于给孩子们贴标签,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远比一张考卷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当我再次看到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奇葩"答案时,我选择换个角度去理解。也许,这正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他们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