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文阅读举例
7.阅读《一滴水经过丽江》选段,按要求做题。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1) 选文第一句中加点的“扑”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扑”字,写出了“我”和瀑布里另外的水流向山下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2) 选文写到四方街的建造、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
答案:增强了丽江的历史色彩与人文色彩,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3) 作者以“一滴水”贯彻全文,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一滴水”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②“一滴水”使作者写作时能自由地选择视角,让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选文第一句中加点地“扑”字意思是猛力向前冲,结合“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语境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瀑布里另外的水流向山下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和情态。
(2)本题考查材料的作用。根据《一滴水经过丽江》写一滴水的经历,结合“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可知,增强了丽江的历史色彩与人文色彩,使文章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
(3)本题考查行文线索的作用。根据选文“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可知,“一滴水”即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结合回顾全文可知:“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水滴的流动,设置了一个与真实游踪有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时又有很大自由度的“虚拟游踪”,这样就可以将按照一般写法需“旁逸斜出”加以介绍的内容也纳人到游踪所见的范围内,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表现范围,也不会让文章产生太多枝节;用“一滴水”贯穿全文的另一个好处是获得了自由的视角。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如果采用传统的“作者游踪、作者视角”的写法,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在实际的游程中,游览者也很难“并取”这么多的观景视角。
感兴趣的八年级学生可以了解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