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霸初中试卷2024初一下册(卷霸初中同步测试卷2024地生)

卷霸初中试卷2024初一下册(卷霸初中同步测试卷2024地生)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3 04:38:45

【试题出处】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第10~13题

【总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清代学者赵翼(1727—1814)的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文本依据为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第二版)。《廿二史札记》撰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是作者读史的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际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该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之故”,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材料节选自《廿二史札记》“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此条引述汉末三国的史实,阐明曹操、刘备及孙策孙权兄弟三家在笼络和使用人才方面的特点,在现今社会中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选文故事生动,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语言典雅规范,晓畅易懂,与高中毕业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相一致,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材料。原文篇幅较长,为适应高考要求,在不影响原意、确保准确设题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节,个别用字、标点也做了优化处理。

本卷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根据考查目标和考试要求,设置相应试题,分别考查考生的文言断句能力、文言词语理解能力、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文言文翻译能力。试题与中学教材、课程标准有效关联,既体现了教考衔接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考生潜移默化的浸润与塑造。

【试题材料】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试题10】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图之。

【参考答案】BDG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为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

文言文断句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能力,考生掌握了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搭配、基本句式,即可从容作答。

本题设置A、B、C、D、E、F、G、H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题干特别提醒“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这是为了保证考生选择最佳断句点。文言文断句,可能存在可断可不断之处,这时就应该优先考虑三处非断不可的地方作为选项,不能选择可断可不断之处而舍弃非断不可之处,这点对于正确引导文言文阅读与教学非常重要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正确的断句为:“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中华书局《廿二史札记校证》即如此标点。

“刘备为吕布所袭”后的B处是第一处断句点,这个句子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为N所V”式被动句,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中也屡屡出现,如司马迁《屈原列传》:“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题也是这种句式,学生对此应该比较熟悉,只要判断出这是一个被动句,即可知应当在“袭”后断句。

“奔于操”则是另一句,D处应断开,其中的“奔”是投奔之意,不能与上句被动句的动词“袭”连读,C处不可点断。

“程昱以备有雄才”是第三句,“劝操图之”是第四句,两句之间的G处应断开,意为: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说曹操设法除掉他。

B、D、G三处为正确断句点,其他几处将句意点破,不是正确答案。

总体而言,此断句题较为简单,不涉及特别艰深的语言知识,只是句中出现的人名较多,有刘备、吕布、曹操、程昱四人,人物关系稍微有些复杂,可能了解三国史事、熟悉三国人物的学生更容易判断。由此看出,除了掌握语言知识以外,史实、人名、地名及各种背景知识也是文言文断句必须要了解的

【试题11】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关键词语、特殊用法的能力。

【试题分析】

A项“藉”字出现在“方欲藉众力以成事”一句中,义为“凭借、借助、依靠”,这个意义上“藉”音jiè,也写作“借”。《陈涉世家》是语文九年级下册收入的文言名篇,其中“藉第令毋斩”中的“藉”也音jiè,教材注解:“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藉、第、令”同义连用。不难判断,两句中的“藉”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表示让步或假设的连词,A项说两者意思相同,是符合题干要求的“不正确的一项”,为答案选项。

B项的“即”,文中出现在“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一句中,义为“即使、尽管”,是表示让步的连词,一般前一分句提出一种假设让步或某种极端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和结论不受这种情况的影响,强调以让步为前提的转折。本句意为:即使刘备“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关、张、赵云及诸葛亮等人也患难相随,不离不弃。“即”的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也常见,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中的“即”也是表示让步的连词。而《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是副词,表示时间,义为“就、即刻”。两句中的“即”意思显然不同。B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

C项的“固”,出现在“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一句中,义为“固然、的确”,是副词,表示先确认、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不否认下一分句所表示的事实。现代汉语中的“固然”就是“固”和“然”经过词汇化过程凝固而来的。“固”的这个用法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中也有出现,就是选项中苏轼《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这两句中的“固”都是“固然、的确”之义,句式都是“固……,而……”、“固”表示承认前一分句的事实,后一分句的“而”表示转折。因此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

D项的“但”,出现在“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一句中,义为“仅仅是、只是”,表示限定范围,同时有轻微转折。本句意为:子义(太史慈字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本句中的“但”与现代汉语的转折连词“但是”有较大差别,不能理解为“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常见,如陆游的名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但”。选项中提到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必背篇目,学生应当比较熟悉,其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教材注释为“只是”,与“但所托非人耳”的“但”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句式也同是“但……耳”。因此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

【试题亮点】

本题结合原文,关联教材,侧重考查文言文中常见的几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重与教材所选文言文相关联,体现教考衔接的要求。古汉语虚词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及部分副词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非常丰富的意义和用法,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古汉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同时又有联系,现代汉语的虚词是从古汉语演变而来的。本题旨在提醒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知识,这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试题12】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已,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试题设计大致依据材料原文的内容次序,从四个方面设置选项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体现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与概括。

【试题分析】

A选项所述的臧霸和曹操的事迹在原文第二段中出现,“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说明臧霸曾为吕布效力,“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是说吕布被曹操擒杀以后,臧霸因为曾助吕布,惧怕被曹操捉拿杀害,所以藏匿起来;“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意思是曹操招募得到臧霸,加以重用,任命他为琅邪相,A选项中说“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显然与原文意思不符,只要知道此处的“募”为招募义,并非捕获义,就不难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错误的。“募”作招募义是常用义项,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苏武传》中“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中的“募”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对此应当比较熟悉。因此,A选项符合题干要求,是答案选项。

B选项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相关内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原文第二段整体上论述曹操在笼络和利用人才方面的特点,曹操初起时能够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举了刘备和臧霸的事例,先说曹操没有听从程昱的建议除掉有雄才大略的刘备以防后患,下文进一层说曹操能不计前嫌,任用曾与己有怨的臧霸。待曹操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则因猜忌杀害孔融、许攸等人,甚至对自己的得力谋士荀彧,也因他阻止加九锡而胁迫其自杀而死。原文总结说:“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符合B选项中的表述,因此B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C选项的相关信息内容全都包含在文章中,且与原文的内容一致。“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与原文第三段中的“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等句相应。原文提到诸葛亮、关、张、赵云等四人,他们在刘备艰难创业、屡遭挫折之时,“患难相随,别无贰志”。C选项表述基本是原文的对应译述,只要读懂原文,不难看出C选项表述正确,因而不符合题干要求。

D选项内容涉及东吴陆和孙权的史事,在原文第四段可以找到相应内容。原文说:陆逊镇守西陵时,孙权镌刻(自己的)玺印放置在陆逊的驻所,孙权每次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先转交给驻扎在西陵的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再用玺印封好后直接寄出,可见孙权对陆逊信任有加。但是后来陆逊晚年被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D项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因而不符合题干要求。

【试题亮点】

本题选择材料中较为重要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片段作为考查点,设题注意与其他考点的合理搭配,考点分布合理,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全文的理解。

【试题13】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参考答案】

(1)曹操让臧霸交出二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立身,正因为不做这类事情。”

(2)我先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君臣大义不够坚定专一,因此对不起你。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

【试题分析】

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并能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第(1)题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出”“以(以不为此)”两个,此外还要理解“自立”的意思。“出二人”的“出”为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字面意思是“使二人出”,古汉语中“出”本身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一般为使动用法,带使动宾语,表示“使……出”,但是在翻译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硬译。这种用法对于导致“出”的具体动作行为方式不加说明,可以是拿出、取出、放出、逐出、交出、献出等,翻译为现代汉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中语境是曹操收降臧霸以后,让他交出藏匿的徐翕、毛晖两个叛将,“出”翻译为“交出”比较好。“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中的“以”是连词,为“因为、由于”之义,臧霸表明自己态度:自己之所以能够立身于世,就因为不做这类事情。“以”的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

第(2)题句中的关键词语有“笃”“负”等,“笃”有“坚定、纯一、深厚”等义,此处的“与汝父大义不笃”意为跟你父亲之间的君臣大义不够坚定专一。语文教材收入的《〈论语〉十二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的“笃”就是此义,学生对此应当比较熟悉,准确理解并翻译应该没有困难。只是其中的“大义”一词,较难用现代汉语直接翻译,根据上下文可以译为“君臣大义”或“君臣情谊”,此处不做考点,翻译时可灵活掌握。“负”义为“亏负、有负于”,这里用现代汉语翻译为“对不起”,是为避免与原文“负”字相重复,如采用“亏负”“有负于”的翻译也是正确的。

【试题亮点】

本题所选为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都是人物对话,语言生动,易于理解。其中的四处关键词语均较为常见,有的可与教材所选文言文相关联。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