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种比大小,你敢信吗,我孩子要算出来,才能比大小!
这种题我二年级都会做了,如今她4年级……
真让人头大。
我以为就她这样。
后来发现一个班里有十几个孩子是这样的。
这部分孩子,对数量关系不够敏感。
一、什么是数量关系?数跟数的关系嘛。
具体表现在题目中是:
- 幼儿园的时候是谁比谁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 一二年级的时候是谁是谁的几倍,谁比谁多5,100少8的数是……
- 三四年级的时候是用符号表达数字关系。
- 幼儿园的孩子一般不会弄错。
因为人类基因里有模糊的数感。
这个模糊的数感让孩子就能区分那棵树上的果子多。
但比较接近的量,他们判断不出来了。
比如10个苹果和4个,很好判断。
10个和11个就不行了。
——模糊的数感不能精确。
- 一二年级的时候,谁是谁的几倍,谁比谁多18.
这样的题目又混着语言理解在里面
好多小孩在理解题目的同时,又要去调用脑子里:
倍、多、少、大、小、相差、再加上……等词语。
其实很难的。
尤其是那些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他们学起来很吃力。
如果不吃力,那是题目太简单了。
如今双减,根本就不允许给一二年级难题。
- 三四年级的时候刚反应过来,逐渐走入正规。
也能理解一些数学概念了,知道加加减减、乘乘除除。
可是,好多孩子还是硬算。
(前面已经出示过相关图片)这种比大小的题目是让你硬算的吗?
是让你知道数的量级、乘法的规律、数的规律后,在脑子里比较的。
应该在一分钟内把这种题目搞定,算的话,算到猴年马月了。
二、运算能力差
这里的运算能力差,不是说口算速度低,口算正确率低。
而是牵扯到需要判断的运算题目,不知道怎么算,不知道用简便算法。
比如,五六年级的题目开始【玩梗】,好多孩子都蒙了。
他们说:五六年级的题目开始变得不正常了。
给你一个分数加减的题目,不会是½ ¼。
那是哄小孩的,你不是小孩了。
题目是下面这样的。
这种题,不是不正常,而是需要你感知数,拆分数,利用运算律掌控数。
五六年学霸和其他学生的区别是:
普通孩子硬算、学霸巧算、学渣根本不算。
如果数感比较好(对数的理解和感受强):
- 第一题,一看就知道列项呀,列完之后用相乘把差值补上来。
- 第二题一看就是分子都有12,先提出来,然后再不停地提公因子,最后就算出来了。
如果对数不敏感,计算时不知道该怎么判断。
越到后面会越吃力的。
初中一年级基本上都是因式分解——好多题目学霸轻松算出,学渣演算一节课也没个头绪。
到头来还是暴力硬算,看得人牙痒痒——这不明摆着的吗?你怎么不用公式?!
啊,公式在哪里?我没看见。
高中三角函数、分式方程、圆锥曲线——都需要各种技巧。
到时候那式子是真长呀,会判断的孩子一下子找到方法。
不会的干瞪眼,最后一发试卷60分,别说985了,普通一本都难。
三、对数没感觉
对数没感觉是这样的。
- 1000和10000这两个级别在脑子里差不多;
这就造成在量级上,感知不透彻,于是在实际中会犯错。
在题目中就比较少了,但也有。
比如很多孩子对数量单位感知就不明显——7米的大刀,爸爸身高120毫米——这是量级的变形。
- 1000和998这两个数的具体差别不敏感;
明明是两个比较靠近的数,却在脑子里是模糊的。
这就使这个孩子在做题时不能简便运算,而且做估算时,不知道把998近似成1000.
非得把题目放到眼前——请把998四舍五入到千位,才能行。
可在脑子里就是倒腾不过来。
- 10000里面有几个100,几个10,几个1000,他糊涂。
这就让孩子在做一些十分简单的填空题时,出现极度可笑的答案。
10000里有几个100?
10个?
老师:我想死。
表面上看这是十进制掌握不好,细究起来:
为啥没掌握好呢?
规则都知道了呀?
没有内化,没有形成肌肉记忆,自动反应。
按照这个逻辑,这一点是最容易改变的,多练就行。
那其他方面呢?
今天我就不说了,我之前写过一篇如何提升数感,以及数感是什么的文章。
我把链接放到下面,大家自己去看吧。
《如何提升孩子的数感和空间感?(希望你早点刷到这篇)》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