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令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不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籍今译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用于经济基础,亦可作用于上层建筑和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
B.“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C.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只有解决这一矛盾,今译才有可能完成。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所以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就是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B.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将完全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4分)
原文 译文
手如柔荑,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 肤如凝脂多白润,
螓首蛾眉, 额角丰满眉细长,
巧笑倩兮, 嫣然一笑动人心,
美目盼兮。秋波一转摄人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石清虚(汪曾祺)
邢云飞,爱石头。书桌上,条几上,书架上,柜橱里,多宝格里,到处都是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他不惜重价买来的,有的是他登山涉水满世界寻觅来的。每天早晚,他把这些石头挨着个儿看一遍。有时对着一块石头能端详半天。一天,在河里打鱼,觉得有什么东西挂了网,挺沉,他脱了衣服,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摸,是块石头。抱上来一看,石头不小,直径够一尺,高三尺有余。四面玲珑,峰峦叠秀。高兴极了。带回家了,配了一个紫檀木的座,供在客厅的案上。
一天,天要下雨,邢云飞发现:这块石头出云。石头有很多小窟窿,每个窟窿里都有云,白白的,像一团一团的新棉花,袅袅飞动,忽淡忽浓。他左看右看,看呆了。以后,每到天要下雨,都是这样。这块石头是个稀世之宝!
这就传开了。很多人都来看这块石头。一到阴天,来看的人更多。
邢云飞怕惹事,就把石头移到室内,只留一个檀木座在客厅案上。再有人来要看,就说石头丢了。
一天,有一个老叟敲门,说想看看那块石头。邢云飞说:“石头已经丢失很久了。”老叟说:“不是在您的客厅里供着吗?”——“您不信?不信就请到客厅看。”——“好,请!”一跨进客厅,邢云飞愣了:石头果然好好地嵌在檀木座里。咦!
老叟抚摸着石头,说:“这是我家的旧物,丢失了很久了,现在还在这里啊。既然叫我看见了,就请赐还给我。”邢云飞哪肯呀:“这是我家传了几代的东西,怎么会是你的!”——“是我的。”——“我的!”两个争了半天。老叟笑道:“既是你家的,有什么验证?”邢云飞答不上来。老叟说:“你说不上来,我可知道。这石头前后共有九十二个窟窿,最大的窟窿里有五个字‘清虚石天供’。”邢云飞仔细一看,大窟窿里果然有五个字,才小米粒大,使劲看,才能辨出笔画。又数数窟窿,不多不少,九十二。邢云飞没有话说,但就是不给。老叟说:“是谁家的东西,应该归谁,怎么能由得你呢?”说完一拱手,走了。邢云飞送到门外,回来,石头没了。大惊,惊疑是老叟带走了,急忙追出门来。老叟慢慢地走着,还没走远。赶紧奔上去,拉住老叟的袖子,哀求道:“你把石头还给我吧!”老叟说:“这可是奇怪了,那么大的一块石头,我能攥在手里,揣在袖子里吗?”邢云飞知道这老叟很神,就强拉硬拽,把老叟拽回来,给老叟下了一跪,不起来,直说:“您给我吧,给我吧!”老叟说:“石头到底是你家的,是我家的?”——“您家的!您家的!求您割爱!求您割爱!”老叟说:“既是这样,那么,石头还在。”邢云飞一扭头,石头还在座里,没挪窝。
老叟说:“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这块石头能自己选择一个主人,我也很喜欢。然而,它太急于自现了。出世早,劫运未除,对主人也不利。我本想带走,等过了三年,再赠送给你。既想留下,那你就得减寿三年,这块石头才能随着你一辈子,你愿意吗?”——“愿意!愿意!”老叟于是用两个指头捏了一个窟窿一下,窟窿软得像泥,闭上了。随手闭了三个窟窿,完了,说:“石上窟窿,就是你的寿数。”说罢,飘然而去。
有一个权豪之家,听说邢家有一块能出云的石头,就惦记上了。一天派了两个家奴闯到邢家,抢了石头便走。邢云飞追出去,拼命拽住。家奴说石头是他们主人的,邢云飞说:“我的!”于是经了官。地方官坐堂问案,说是你们各执一词,都说说,有什么验证。家奴说:“有!这石头有九十二个窟窿。”——原来这权豪之家早就派了清客,到邢家看过几趟,暗记了窟窿数目。问邢云飞:“人家说出验证来了,你还有什么话说!”邢云飞说:“回大人,他们说得不对。石头只有八十九个窟窿。有三个窟窿闭了,还有六个指头印。”——“呈上来!”地方官当堂验看,邢云飞所说,一字不差,只好把石头断给邢云飞。
邢云飞得了石头回来,用一方古锦把石头包起来,藏在一只铁梨木匣子里。想看看,一定得先焚一炷香,然后才开匣子。也怪,石头很沉,别人搬起来很费劲;邢云飞搬起来却是轻而易举。
邢云飞到了八十九岁,自己置办了装裹棺木,抱着石头往棺材里一躺,死了。
(选自《〈聊斋〉新义》)
文本二:
有势豪某,踵门求观。既见,举付健仆,策马径去。邢无奈,颂足悲愤而已。仆负石至河滨,息肩桥上,忽失手堕诸河。豪怒,鞭仆。即出金雇善泅者,百计冥搜,竟不可见。乃悬金署约而去。由是寻石者日盈于河,迄无获者。后邢至落石处,临流於邑,但见河水清澈,则石固在水中。邢大喜,解衣入水,抱之而出。携归,不敢设诸厅所,洁治内室供之。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石清虚》)
6、下列关于文本一中对邢云飞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邢云飞是爱石之人,平日爱收集石头,不惜重金买石,以打鱼为业,家境较殷实。
B.邢云飞见看石之人越来越多,为防惹事,以石丢撒谎,可见其有精明世故的一面。
C.邢云飞的形象和老叟的形象构成对比,老叟知石头窟窿数目,而邢云飞并不知晓。
D.邢云飞重得石头后更加珍惜,甚至抱石而死,作者在其中暗讽了他对石头的痴迷。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不进入人物的内心,主要以场景和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小说主题。
B.小说采用重复叙事的结构,叙述了两次通过石头窟窿辨别石头归属的情节,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多元。
C.小说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或省略一些叙述,或引出下文的解释说明,使语言更为简洁,衔接更加紧凑自然。
D.小说改编自蒲松龄的《石清虚》,但改用现代汉语进行叙述并改动了情节,这样就将古典小说彻底现代化了。
8、人们用一个“痴”字评价邢云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4分)
9、文本一、二对“势豪夺石”以及“邢云飞再得石”两个情节的处理都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比较其不同之处,并分析各自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毒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二》)
材料二: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分)
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恶,凶狠、凶猛,与《谏太宗十思疏》“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词义不同。
B.过,过错,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中的“过”词义不同。
C.信,真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
D.相,互相,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相”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
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
C.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
(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14、对于不实的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读书(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书(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诗前两句直发议论,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可能与作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读书目的往往会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内容对两首诗简要分析比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诗经·大雅·荡》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意思相近。
(4)“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渡口是前行远征之地,也是离别苦思之所,《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用渡口寄寓愁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晕车、晕机或晕船,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任何移动的环境,都可能引发晕动病。这通常并不代表你生病了,相反,晕动病是你的神经系统根据你有生以来积累的经验,试图以最佳方式起作用的结果。
在处理感官信息和生成运动指令时,大脑会不断监控和调整其输入和输出信号,从而高效地执行生活中的各种任务。例如,为了在转头时看得更清楚,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它是根据你内耳中专注于平衡的感应器官的反馈来执行这些动作的。你的大脑会不断监控这种反射行为,不断进行调整以确保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内耳中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前庭系统的效率基于体验和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协调动作和保持平衡。
所以,如果你出现晕车或晕船,其实是你的神经系统在一种独特的、充满挑战和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展现其熟练且经过优化的机能的过程。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晕,文中词性为动词,指对移动的物体有种发晕的感觉。
B.你,这里是虚指,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
Q.相反,用在下文句中或句首,与上文所说的意思对立。
D.所以,因此的意思,表因果关系,其后句子表示由因及果。
19、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晕动病”下一个定义。要求,语意流畅,不超过45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江南多梅雨。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让人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① ,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② ,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③ ,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下列四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霉’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
B.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合作”的问题。
C.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岂不冤枉!
22、文中画线部分,前面没用数词,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了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等,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小时候,我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冲进雨中或等待家长送伞;长大后,我们常常会静待雨过天晴或撑开备好的雨伞从容走进雨中。
有人认为,成年人的做法是成熟睿智的;有人认为,小时候的做法也值得成年人借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原文“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2A B.“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将完全无法理解”过于绝对。
3C C.“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古籍今译的方式、方法及标准。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古籍今译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黄”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6B A.“以打鱼为业”错,原文只是说“一天,在河里打鱼,觉得有什么东西挂了网,挺沉,他脱了衣服,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摸,是块石头”,“以打鱼为业”原文无据,且与家境较殷实矛盾;C.“邢云飞的形象和老叟的形象构成对比”错误,二人都是爱石之人,形象并不构成对比;D“作者在其中暗讽了他对石头的痴迷”错,作者赞美人对珍爱的美好事物的痴情和追求。
7C A.“不进入人物的内心”错,有人物心理描写,例如“邢云飞怕惹事”;
B.“主题更多元”错,重复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本文的主题明确,就是赞美人对珍爱的美好事物的痴情和追求:
D.“这样就将古典小说彻底现代化了”错,如小说保留了原小说叙事相对简洁的特点。
8、①家里到处是石头;②珍爱石头,配以紫檀木宝座放置;③怕惹事,将石头移至室内;④老叟索石,下跪恳求割爱:⑤减寿三年,如愿得石;⑥石头被盗,失而复得,古锦包石,梨木盒藏之,欲看先焚香;⑦寿终抱石入葬。
(以上的表现均能体现出邢云飞对石头的爱之“痴”。答对4点给满分。)
9、①势豪夺石:文本一叙述简洁,只写了势豪派2人来邢家强抢石头的情节,这样写势豪的行为过于简单粗暴了,一则不符合势豪(有权势的豪门大族)的身份和做派;二则抢的简单,说明收藏的不严密,与上文“把石头移到室内”不符,也与邢云飞对石头的珍爱状况不符,不能突出主题;文本二相对详细,势豪先是“踵门求观”,“既见”再“举付健仆”,后来又鞭打仆人,既突出势豪的奸诈、暴虐,也说明石头难得一见,体现邢云飞对石头的珍爱,突出了主题。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的讽刺。②邢云飞再得石:文本一官吏轻易将石头判给邢云飞,不大符合现实,一则势豪有备而来,不会去见官;即使见官,也不会轻易输了官司,因此,情节不具真实感;文本二写他人皆不见河中之石,而邢云飞可见,体现了人与石的缘分,表现了的“痴”,突出了主题,也更符合《聊斋志异》故事奇幻的特点。
10、CEG
11D 互相/动作偏指一方,此处指代“我”
句意: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屈驾前来探望我
12C “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错,孔子的第一种说法是“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肯定了夔的信用:而材料二“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可见材料二涉及的是孔子的第二种说法,即夔精通音律。
13、(1)虽然如此,他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的原因,是他守信用。
(2)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14、(1)因为不实的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相信的人多了,出于从众心理,人们就容易相信。(说明:频繁误传,说明其中谬误大,是人们相信后危害大的原因,不是人们相信传闻的原因)
(2)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叫做夔的乐官只有一足,他果真只有一足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足。夔这个人残暴狠心,人们多半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能避免被别人伤害的原因,是他守信用。人们都说:‘只要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所以夔不是只有一足,而是说他只要有这一个优点就足够了。”鲁哀公说:“确实是这样的话,自然足够了。”另一种说法: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我听说夔仅一足,是真的吗?”孔子说:“夔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
材料二: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覆,覆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豁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专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15C C.“体现了诗人的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错误,体现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激愤和思考。
16、①陆诗:诗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所以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②辛诗:对人生中的是非得失感到迷茫难辨,读书的目的是思索人生,寻求答案,所以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也领悟到自己与今人可笑之处,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
17、(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4)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18D D.“所以”后面的“如果”,表示的是一种假设的结果,然后分析其原因。“所以”用在此处表示由果探因。
19、晕动病是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因不适应环境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
20、①适逢梅子成熟②转眼下起雨来③“梅雨”也有可爱之处
21B 例句中引号表示强调含义。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22、①前三个分句只用量词,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
②后面四个数量词连用,让“伞、桥、路、书”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并且语气舒缓,跟江南温婉的意境吻合;
③量词和数量词的灵活使用,使语言表达灵动,富有变化。
23、参考例文
潜心静候见成熟,有备无患显睿智
面对风雨,小时候或冲进雨中,或等待他人援手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与经验的积淀,我们认以到潜心静候天晴,体现出成熟,有备无患的睿智,帮助我们从容走进雨中,行稳致远。
亳不犹豫地冲进风雨,往往直接面对雨点的击打,得不偿失等待家长送伞,虽规避了淋雨的风险,却一味寄希望于他人,失去了面对危难的主动性相较之下,成年人静待天晴,虽暂时止步却顾全大局,降低了伤害而且,提前备好雨伞不失为抵挡风雨的良方,其有备无患的睿智不仅使我们从容迎接风雨,还可能为他人提供庇身之所,一举多得。
潜浮心,待天晴,耐心静候,成熟稳重前行。
小时候亳不犹豫地闯入雨里,往往是由于缺乏等待天晴的耐心,因而受到损伤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大多数人不假思索便直面风雨,而不愿稍稍停下奔忙的步伐,导致无法全身而退反观潜下浮躁功利之心的人们,他们虽暂时伫足,但却在观风雨局势之时更加成熟稳重,慎始敬终,当背上行囊再出发时,成熟的人们步伐亦轻快如故,有了超越那被风雨打得一身狼狈的人们的无限可能是以,当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我们不妨潜心积淀功利机心,为灵魂搭建庙宇,耐心静候天晴唯有此,我们方可磨炼出成熟稳重的处事态度,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思周全,虑危患,有所准备,从容迎风雨。
诚然,风雨突如其来,一味等待也并非最佳方法观清局势,居安思危,为可能的后患作出充足准备,方可在危机袭来之际从容应对,坦然入局诸葛亮“天下三分”的容智思虑,为刘备应对战乱风雨提供了充分准备;顾诵芬先生苦心孤诣的知识储备,是应对歼机尾翼抖振的危机的准备;运动员徐梦桃赛前对每种未来情况的分析,是对任何不测风雨的准备……这些充足的准备,无疑为迎接风雨贡献了从容的底气和勇气思虑周全,深谋远虑,方可从容应对风雨。
当然,成年人由于稳重和思虑准备,不可避免地缺乏年少时勇往直前、躬身入局的一腔孤勇和无畏之势小时候的澎湃勇气,对成年人亦有借鉴之处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不妨少一些无谓的瞻前顾后,多一分“少年负壮气”的坚毅。
候天晴,是为成熟;有所准备,是为睿智智心静候天晴,有备无患思虑,方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