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浩俊
高考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高考一定能够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放弃高考,就是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认真参考,才不会让自己后悔。
2008年6月,19岁的徐孟南,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出了一张花了整整16年才答完的考卷。那一年,在高考考场,他满试卷写下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试图以“零分”考卷引起关注。虽然不是真正的“零分”考生,最终卷面总分为143分,但是,按照他的学习成绩,实际是一种放弃。
放弃高考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活,辗转在上海和浙江的工厂里。2024年6月,在安徽省新高考政策出台的第一年,他又一次回到高考考场。相信这一次的“回炉”,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在考试的态度上,一定会出现根本性转变,会用最佳的状态参加这次高考,从而既给自己机会,也给他人启示。
说实在的,高考制度恢复47年来,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唯分数、唯文凭、过度强调升学率、学习太卷、孩子太苦等,但是,却又是现行条件下,最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一项制度。尤其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能够通过高考获得更多机会、带来更多希望。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考制度能够在恢复47年后,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就在于他给了太多人实现公平的机会。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观念,也是在高考制度恢复后得到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而在高考制度不断完善和改革后,高考也不再过度强调“改变命运”的作用,而是实现人生价值。能够通过高考平台迈上更高台阶者,他们可以用更加丰富的知识去设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实现更多的人生价值。没有能够通过高考迈上更高台阶者,也能理性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其他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同样不会让自己失望,不会让对他们充满期待的人失望。
徐孟南能够在辗转16年后重回高考考场,是大彻大悟还是想再一次引发舆论关注,我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他,对高考的理解,绝对不会再像16年前那样。至少,他会用心考完各门课程。他能够在辗转的16年中,完成本科学业,并于2023年拿到本科文凭,本身就说明他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少年的世界不仅天真烂漫,而且星光灿烂,飞炫的理想,容易让自己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而当这一切不再耀眼,就会突然发现,原来现实比幻想残酷得多。徐孟南如此,其他人也如此。纵然能够跨上高考这个平台、并取得理想结果的人,也会在现实面前低下头,用更加务实、踏实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的高考,不是改变人的命运的唯一平台,中国的高考,却给每个人提供了最为公平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改变命运还是大有希望的。在高考来临之际,也用这篇短文给每一位走进考场者鼓劲,希望都能通过高考这个平台,或走向更高平台,或进入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