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挂科万事大吉”
高校学生的考卷真的如此随意,如此“不堪一击”吗?
“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有学霸存在,但实话实说,如果不是有保研等明确要求学分绩点的目标,很多学生就是本着‘及格就好’的心态应付考试的。平时上课不听讲,留了作业从网上扒,考试前通宵复习,不挂科万事大吉。”北京某高校学生朱文硕告诉记者。
“很多课程的考试题目无非就是局限在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等。”湖南某高校学生范晖是一名文科生,在他看来,文科类考试通常比较容易,“只要你能把该记的知识点记牢,就一定能考个差不多的成绩。尤其是后面的论述题,只要你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能够把卷子写满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基本分数不会差。”
“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一位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看到这句话后,又重复地念了一遍。“不能说很多,但确实有一些试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学生们不知道该答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本课程的一些概念进行简单罗列或浅层次分析,基本逻辑缺失,甚至还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况。因为学生们都知道,只要我答了这道题,老师多少都会给点分。”
不过,也有一位高校教师认为,大学考试就是将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任务浓缩为一张试卷,“因此,老师出题往往比较中规中矩,而学生们也只要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点写出来即可,我们也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对某一知识保持最前沿、深入的理解。”
试卷“平淡”谁负责
那么,面对一些“平平无奇”、难以让人眼前一亮的答卷,我们要深思,问题究竟出在了哪?
对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莫蕾钰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现在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衡量标准;第二,学校规定使然,一些高校对课程考核不及格率有具体比例规定;第三,考研指挥棒下,学生功利心强,很多学生不重视与考研非直接相关的课程。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陈鹏分析称:
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有时为了整齐划一地“规范”和管理的便捷化,会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某些规定的格式、形式甚至内容进行考试,有时为考试制定了严格的程序,甚至有时对考试结果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我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的教育管理部门会要求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进行考试,这样便于最后的归档管理;有时要求学生的成绩要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否则就认为考试中存在问题;有时还会对教师的打分提出质疑,为了与他们的标准相一致,会要求教师把分数评低些或抬高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
陈鹏说,“考试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由教师主导来设置,应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根据专业标准、学术标准和教学目标下的‘自由裁量权’。”
“学生所答试卷较平淡,并不意味着考试本身有问题。”有专家表示,考试或许不是最好的考核方式,但就目前情况,还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检验学习、督促学习、完成评价的方式。他认为,目前所看到的负面影响绝不是来自考试机制本身。
陈鹏说:
“考试和成绩是学生和老师在知识传播上的交汇点。对知识在教育过程、人生道路中作用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不同学生之间对考试理解的差异。但是有课程,便有考试,因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质量评价和效果检验,在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让考试考出真水平
一段普通考试里的小创新,令北京某高校学生王坤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上学期的英语听力课程期末考试中,除了常规的英音美音之外,自己的听力材料中还出现了日语口音,“虽然辨别起来的确有些难度,但是实际应用中难免会碰到这种交际情景,经过几年的专业课学习,我们有必要锻炼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考试很重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考试的意义。”王坤说,当我们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话,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考试的意义是了解学生取得了哪些进步,了解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哪些‘增值’,在多大程度上有了‘增值’;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帮助。”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谢小庆教授如是说。
那么,如何让考试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考试考出真水平?
在莫蕾钰看来,对于考试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将考核分两部分,基础性知识部分设置国家统一的考核方式,规定一个本专业学生必须要达到的底线,若未达到则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但多是碎片化的,很难连贯,所以基础知识的系统考核依旧十分有必要。涉及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非单一答案考题,则可以通过面试等其他方式自行灵活考核。”
谢小庆强调:“知识性考试主要考查对特定专业知识的记忆,此类记忆性知识往往借助网络搜索即可完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能力性考试则主要考查那些影响较广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考试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效果明显。同时,能力性考试不易受到突击备考的影响,能够较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