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参加科举需过五关斩六将。第一关为童试,包括面试与复试两场考试,五六十岁仍未考过者大有人在。成为童生后可参加院试,被录取者称为秀才。清朝时期,人口一亿至四亿,秀才仅有几十万人,比例低于如今研究生。秀才拥有诸多特权,如见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服徭役等,在地方上备受尊崇。
秀才之上,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又称秋闱,乃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清朝 260 年共产生 15 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 600 个。相较之下,2022 年博士生毕业人数有 66176 人。在偏远地区,一个县出一个举人便可谓教化有方,举人正式踏入官途,这也是范进中举后其老丈人态度大变的原因。唐伯虎、吴承恩也曾历经三次乡试,吴承恩更是多次落榜。中举后,人生已成功大半,剩下的便是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相当于全国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名又称会元。次年春天举行的殿试由皇帝主考,会选出 300 左右进士,进士代表中国科举制度金字塔顶端。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进士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进士中最差也能发配地方当县令,即便平庸无能,运气不佳,也能混个五品知府退休。若在解元、会元、状元三次考试中均得第一,便称连中三元。科举之路不断刷人,杜甫、李白皆无缘进士。
如今的高考,2024 年有 1324 万考生参加。虽高考与科举性质不同,但现在的高考生亦历经十五载寒窗苦读。总体而言,科举难度更大,但高考生们同样付出了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