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教育是立国之本”,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但是,似乎不都是这样。大家不要忘了中国这个“奇葩”的国家,其所谓的“中国传统教育”实则亚洲乃至世界教育制度中的一“奇葩”。该模式,人称“应试教育”。
首先,我们来解释下什么是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采用机械化方式培养学生,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老师成绩决定一切。其实,我们从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以来就和应试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话说在当时,儒生们十年寒窗苦读来考取功名利禄,考的好的好歹有个官做。可是现在呢?莘莘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换来的是什么?不过是那所谓的能够“使命运转向”的高考。不过是那几张试卷,一堆废纸,仅此而已。讽刺的是,最后到头来连那一堆废纸都不属于我们。除了呵呵,我们还能说什么?
现如今,基本上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一个学生应该有一个好成绩。在他们的头脑中认为,成绩等于能力,只是等于素质。我想说的是,成绩和我们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到的知识真的有那么重要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成绩好,只能说明你很会考试。对应的,知识只能说明你具备了应付考试群必需的“素质”。那些所谓的“优等生”,他们有的,只是成绩而没有能力;只有知识而没有必需的素质。说白了,就是一些高分低能的“老师机器”,一些只会考试的废物!这样的“优等生”以后会对社会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
当今中国这种教育体制极为落后,我们来做一个比较。选的不说,就说日本,中国现今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模式都赶不上日本五十年前的教育制度,大概相当于日本二战后重建国之初。现在有的学校在搞什么课改,不得不说,不再是中国“传统教育”了,这点是可以承认的。如果说改革有什么成果的话,那就是上课效率高了,学生成绩好了,学校升学率高了。据说现在有个别学校的升学率能达到100%,这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们的应试教育搞得很好,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典范。不是么?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想想看,这样高分低能“考试机器”以后可能会顺应社会的发展么?绝不可能。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只会考试的、所谓的“高素质人才”!小学,初中,高中经历了酸甜苦辣,学到了很多知识。可是,这些知识除了能在考试中应用之外还有用处么?难道说以后步入社会,工作了还要逢人给讲讲辛亥革命的意义?还是要和那些少数民族的讲讲民族团结?还有数理化,那些什么向心力,离心率,各种化学反应,这些玩意儿除了应付考试还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难道说我以后上班了在办公室还要证明各种等式不等式成立?扯淡!
近年来,总是有新闻在报道,说哪个国家的哪个大学有多少多少的中国留学生,占据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留学生中国的最多?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占的比例最大?为什么去国外留学儿不在自己的国家上学?记得当初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来人才?呵呵哒。就中国大学的这种放羊式教育,要是能说得过去,还有必要去国外?要是国内的大学好,那么胡适,闻一多,还有徐志摩,他们问什么要去留学呢?好。我们且不说当时的中国教育发展的还不够好,没有几所像样的大学。我们说现在好吧?我们经历了高考,上了大学,可是又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在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东西,又有什么样的前途和未来在等待着呢?不用想也能知道,北大清华那可是无数学子做梦都想去到得学校,要说起历史,这两所学校那都是百年名校啊,比如北大,历史悠久,1898年建校,那一年是戊戌变法的最高潮,它开始的名字叫做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等到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北大开始慢慢地壮大。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人才云集、面目焕然一新。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不同的风格营造了共同的努力,北大很快成为了真正的一流学府,执全国高校之牛耳,这也是北大最为辉煌的时刻。可现在的北大又是什么样子? 虽说北大跻身全球200强,排在第49位,清华大学列在地71位。咋一看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是在学术排行榜上,也就是研究能力方面,你知道北大排名多少么? 第168名。清华更靠后,179名。而我们的香港,除却香港大学建校历史与北大清华差不多,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才成立,如今早已蜚声亚洲,还有就是香港科技大学,建校历史才仅仅20年,却屡次在亚洲名列前茅甚至第一!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北大清华等学校PK的如此难堪,了不起!而且港科大自建校以来仍然只有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这四个学院,根本没有一般大学所开设的热门院系。相比之下,教育产业化下的学校就是只顾着招人收钱、流水线生产,什么热门就开设什么课程、什么赚钱就开什么课程,老师什么的都是临时集结。你想想,这样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还有多大出息?!还指望他们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要知道,中国内地可是有近2000所高校,2000所啊!
大学,这是一个国家思想界的代表,而思想界则是国家的灵魂。我们从北大落后于香港的大学这一事实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决定一所大学优劣的主要不是历史、不是生源、不是资金投入、不是地理位置,甚至也不是什么大师,而是管理制度和办学宗旨。日本国内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在它的学校简介当中有一个版块,叫做“办学宗旨”,精髓也就这么三句话: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造就模范国民。但是你看看咱们北大清华复旦的网站,根本都没什么“办学宗旨”、“大学使命”这样的条目,有的就只有自我吹捧,都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大学简介和大学历史,罗列事实而已,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设定,缺乏对自己想做些什么的清楚思考,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更没有特征,灵魂从一开始就已经有缺失,还奢谈什么其他方面的改革呢!近几年总是有人说,我们国家缺乏的是创新型人才。废话!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大学的放羊式教育,死板到这种地步,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模式,谁会选择去创新?谁能给学生那个机会去创新?就算是大学,学的东西也是为了考试——不挂科。这时代,成绩才是王道。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写零分作文去道出各种事实,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没有脱离主题,没有脱离话题,他们不过是在思路等方面创新了一点而已,但是却得了零分。这种人,值得赞扬,了不起!
中国式教育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其所宣扬的“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寻求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育的素质化正是当前中国现实的教育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事实上来说,我们中国素质教育根本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何以见得?首先,现今中国实行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来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成绩为主,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主,且这些常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学生们(尤其是高中生)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那些所谓的文化课上了,却不会去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这注定了素质教育在中国五立足之地,无法发展,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素质教育不会取得多大的成效。退一步说,假设上述观点成立,也就是素质教育在中国有立足之地,可以在中国长足发展,那么,我们的负责培养素质、被尊称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人民教师呢?他们又是什么样的素质呢?作为教师,本应该为人师表,可是他们却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爆粗口,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等一系列行为。我高中时,有两个这样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名称及教师的姓名就不透露了),一个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损班里的一个女生,不带一个脏字,给那个女生损的无地自容。另一个,因为一点小事打学生,真的是下死手啊,一个耳光直接把那个男生打的嘴角流血。人民教师们都是这样的素质,还指望他们教出多么有素质的学生?笑话!这样,只会让学生们更加憎恨他们的老师,憎恨学校,憎恨这个社会!再来看看所谓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一个个都是多么的有素质。各种各样的出自重点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做出了诸如上述的行为。这样的素质教育,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这样的教育制度,学校,教师,学生都毫无素质可言。为人师表??呵呵,不存在的。
还是那句话,学校,应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不以赚学生钱为商业利益。可是现在的学校差不多正与此相反。高中,要交什么赞助费,培养费才能有个座位,大学,什么课程赚钱就开什么课程等等一系列现象。。。
算了。无所谓的。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