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生后,父母耐心地教给孩子吃饭、说话、走路,没看到他们的进步,父母的内心都是满满的欣慰。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要求似乎也就越来越高了,美术、钢琴、舞蹈、心算等等都提上了日程。可是很多家长都过度地注重学习分数,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妈妈三天没打我了",小学生0分试卷走红网上有一位老师晒出了自己学生试卷中的作文。作文当中,学生写了一个病句,老师在病句旁边做了批注"多余没用"。老师的意思是"不到40岁"和"中年"重复了,应该把"不到40岁"给去掉。
可谁能想到,学生竟然误解了老师的意思,以为"多余没用"是老师建议使用的词语,于是硬生生地把"多余没用"给加到了句子里面,句意一下子就变了,竟然直说妈妈多余没用,还是中年妇女!这下子把老师也弄得哭笑不得,尴尬地赶紧撇清和自己的关系!网友们也不由得也要为这位小朋友捏把汗,万一被妈妈看到那岂不是会很惨。
看到这样的作文,网友们也是笑喷了,不过也为这位小朋友的天真而感动,纷纷表示:"这绝对是孩子的真情实感,估计三天妈妈没打了。"也有网友在脑补各种妈妈看到作文后的表情,那场景太过真实,想必都是过来人吧。还有的网友调侃道:此子必定不平凡!
每次期末考试后,学生们的答题试卷都要走红一批,那些脑洞大开的答案绝对能填补网友们一段时间以来的的段子空缺。果然,学渣都是段子手!天马行空,脑路清奇,这应该是丰富的想象力没错了!
如何在不破坏孩子想象力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一、别让孩子的思想被现实“禁锢”,家长的哪些行为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
1、做孩子的手和脚
想象力来源于生活,孩子在动手做事时,手脑并用,大脑也会得到发展,想象力也会更加的丰富,生活也会为孩子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所以家长不要总是代替孩子做事情,这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也禁锢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2、阻止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孩子通常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就会想办法去尝试,而家长往往会去阻止,担心未知的事物会伤害到孩子。可是好奇心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孩子只有感到好奇才会更想探索,才会去尝试自己动手,也会有更多的思考,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
3、纠正孩子的离奇古怪的想法
孩子的想象力本来就很丰富,有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他对想象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孩子有的想法总是显得很奇怪,家长要做的不是纠正孩子的古怪思想,而是引导孩子发挥更多想象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

4、总想给孩子标准答案
孩子提出那么多的“为什么”时,家长总想告诉他相对标准的答案,甚至要电脑翻百科全书。其实,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陪伴孩子一起去寻常答案,这样才更有意义。而现成的答案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5、制止孩子的个性释放
孩子有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可能会做出一些家长觉得离奇个性的事情,这时家长最好不要持反对态度,而是把这当做一种游戏,让孩子的个性得到释放,有益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6、过早的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很早就让孩子认字写字、背诵古诗等,跨越了孩子正常成长的阶段,从而缺乏对生活多元化的认知和感受,这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家长们在无意中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时可能还不自知,只是单方面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反而过来指责和批评孩子。孩子的想象力虽然与生俱来,但是也需要家长的培养,不要在无形中扼止了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