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自豪的一份子,我们从小成长在国旗下,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城市—北京。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今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北京的美食一样是令人回味无穷,其中就有驴打滚这一北京传统风味小吃。
驴打滚这道美味小吃其实在东北地区、老北京、天津卫等地是由来已久的。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我们现在吃到的驴打滚一般情况下都会是红、黄、白三色组成,且色泽鲜艳分明。让人一眼望去就很有食欲。更让这道美食加分的是,在进行制作完成前的收尾工序时,会撒上一层金黄的黄豆面。也是因为这一层黄豆面的缘故,使得这道小吃在外观上看起来使人想到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也因此得以命名为“驴打滚”。
对于“驴打滚”的名字来由,清人雪印轩主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疑问:“红糖水馅巧安排,黄米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这也体现出当时对于驴打滚不熟悉的人的困惑。的确如此,在驴打滚的制作原料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中,没有一样和驴肉有关的,是一道彻头彻尾的素菜小吃。
正宗的驴打滚,它的外皮上会沾满一层诱人食欲的金黄色豆面,里面的豆馅也是香甜可口,入口即化。就算是将一整块驴打滚吞入口中,也会明显的尝到豆面、豆馅层次分明的美味口感。不得不说,驴打滚以其别具风味的特点,征服了老少食客。
对于驴打滚的做法,我们一样可以从《燕都小食品杂咏》一书中得知,“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起源,驴打滚也不例外。从已有的资料来看,驴打滚最早出现在东北地区,一开始被人们叫做豆面卷子。在北京被称为驴打滚的食物,在早期是东北、铁岭等地的满洲人为了解决饥饿而制作的一种古老面食。早年的驴打滚制作粗糙,人们只是将黄米面蒸熟,制作过程中为了使口感更软和,会多加些水。
在清军入关后,由于清八旗子弟对于驴打滚这一类粘食情有独钟,驴打滚也随之传入北京,并很快在接受粘食的京城盛行。而粘食的起源则与地域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而驴打滚的主要材料—黄米面中的黄米就是这种米。根据《热河志·物产》的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
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实际上就是满族人,在他们取得政权前,过着早出晚归的游猎生活。粘食耐饿的特性使得满族人有着吃粘食的习性。到了现在,驴打滚已经是一种特别的大众化小吃了,人们在制作的程序中也大多选择用江米面来替代黄米面,但其外层滚上的黄豆粉面使其色泽依旧呈金黄色。许多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着驴打滚供应。
其实驴打滚的制作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相反还特别简单。对于制作驴打滚,最重要的是掌握好面团的柔和度。当然,在和面的时候,水要一点点的倒入,倒的水太多的话会使面团太软,影响口感。
北京人从什么时候与满族人一般喜爱吃驴打滚这一点,在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具体考证,只能得知他们对于豆面糕的喜爱由来已久了。在张江载先生写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驴打滚,乃用黄米粘面蒸熟,裹以红糖水为馅,滚于炒豆面中,使成球形。燕市各大庙会集市时,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卖,近年则少见矣。”由此可见,在老北京的市集、庙会等活动中,驴打滚已经非常普遍了。
关于豆面卷子到驴打滚这一名称的由来,相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疼爱一个维吾尔族的妃子,她就是香妃。香妃在到北京后,出于对心上人和家乡的思念,从而茶饭不思。有一天,香妃曾经的爱人偷偷潜入皇宫的御膳房,这时的乾隆皇帝正让御膳房的众人想让香妃吃饭的方法。香妃的爱人就乘机做了一道祖传的江米团子希望与香妃取得联系。后来,太监在报菜名的时候,观其像野外的驴子打滚而扬起灰尘似的,就念到了驴打滚这一菜名。香妃在得知爱人的消息后,就吃下了饭菜,驴打滚也因此出名,并很快传到来皇宫外的北京民间。
驴打滚的名字和来源确实十分有趣,驴打滚更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中最出名之一。
参考文献:
《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张江载
《燕都小食品杂咏》 雪印轩主
《热河志·物产》 库提要
驴打滚(豆面糕) 中国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