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面油卷子蒸多长时间能熟(死面卷子蒸出来软和的秘诀)

死面油卷子蒸多长时间能熟(死面卷子蒸出来软和的秘诀)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08 01:57:55

作者:玄空飞

蒲城的油包子除了民间逢年过节馈赠亲友之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现在也和椽头蒸馍一般成为了蒲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淘宝多家蒲城特产店都有销售,也让我们蒲城的油包子随着全国各地的蒲城人而走向了四面八方。一般来说油包子都是女儿给娘家送,所以谁如果生个女儿,都会开玩笑说,有油包子吃了。记得外甥女小时候和她娘娘说,就说你没有女儿,以后我长大了还能给你拿油包子,所以你要好好爱我。这个油包子的故事好多年后都还被大人们说起。

油包子

蒲城油包子是在发酵的白面里包上经过调制加工的食用植物油并上锅蒸的一种面食。说到底,它是关中人离不开的蒸馍的另外一种制作形式。油包子,实际就是面油包子,也是渭北蒲富一带民间比较流传数百年的礼馍之一。油包子在以前来说粮食金贵,如果谁拿的油包子面白油多就会格外的被娘家人看重。不过平时基本没有人家里自己包来吃,都是过年去娘家外家拜年的时候送或者夏天送麦罢馍的时候送,老人过寿的时候,除了寿桃也会带上几个油包子,老人们都以能吃到女儿外甥们的油包子为荣,尤其以前粮食紧张,逢年过节走亲戚才能看到几个白馍,那就更金贵了。到现在来说,天天吃白馍也不是什么问题,自己想吃也会包上几个油包子来吃。记得以前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吃饭的时候就会在馍笼里面看看那家的样子好看,那家的面白,挑着来吃,也有时候油包子可能蒸的时候酵母放多了或者面没有发好,颜色不好看,吃来吃去就会剩下了,还有孩子们剩下的半个一角馍,最后等蒸成馍花麦饭吃了。

油包子

因为油包子都捏有非常漂亮的花棱,所以都按照外形统称为油包子,虽然里面不一定都是面油。每次吃的时候就发现面油有很多种,有的人家包的面油少,有的包的多,有的浅黄,有的是深黄,有的还拌的有花椒叶,有的包的红糖,有的包的白糖。有的人家包油包子的时候,面油有的是用生菜籽油和面而成,有的用熟油和面而成,所以里面颜色就有浅黄深黄之分,有的人家为了增加味道,混一点花椒叶子。以前的油金贵,包油包子都是象征性用小勺舀上指甲盖一点,所以孩子们在吃的时候,吃了大半截了都还没看到油,甭提多失望了,如果不是怕大人打,真想把吃了一半的白面馍丢了。

油包子

在我们蒲富一带,每年都有两个比较大的节日拿油包子,一个是过年,一个就是送麦罢馍。油包子也有大小之分,大油包子也简称为大馍,出嫁女儿第一年送麦罢馍或者第一年到娘家拜年,都会蒸大馍,给娘家送大油包子。如果本家亲戚收到本家女儿侄女送来的大馍就知道是第一年,要给人家拿礼当了。记得七十年代有个姑娘结婚第一年给娘家送麦罢馍,给二娘家送的时候,她二娘顺手给了个笋瓜,说拿回去让她妈给她熬着吃,直到现在她都还当个笑话来说。也有孩子十三岁了,家里要给孩子办全灯宴,就会在给亲戚过年拜年的时候也放个大油包子进去,主人看到大馍知道谁家孩子要全灯了,就会问日子定在什么时候,这时候客人才会讲一下,就如生了小孩给亲戚送锅盔一样,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统礼俗。

很多在外面工作的人们,出去很多年,尤其惦念儿时吃的油包子。所以回到老家,很多人不一定带其他的土特产走,都会带上几袋油包子回去。记得上大二的那年,过年开学的时候,祖母使劲让我多带几个油包子去学校吃,最后没办法,就在包里装了几个,那年回来还特地带了几本书回家看,去的时候又刻意带上,因为油包子占了一个包,几本书和其他东西装在另外一个包。因为开学学生很多,好不容易挤上了蒲城的班车,先坐到了富平,等到西安的车过来的时候,富平站已经是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上了车,挤来挤去,没想到把装油包子的包没有丢掉,却把我装书那个包丢掉了,那几本书是我非常心爱的,直到现在都没有在旧书店或者网上发现,是非常难得的版本,到了学校,油包子吃着也没有味了,后来多年油包子都在我心里留下了这么一个阴影。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从少吃没穿的岁月走过来的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不要饿着,都希望她们都能够吃好一点,这也是老人们最朴素最纯朴的一种关爱!

蒲城优质小麦

在以前的时候,粮食金贵,白面油包子一年也看不到几回,尤其新麦入仓,用新麦蒸的油包子正是特别珍贵。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麦入仓后,人们用新麦蒸上的油包子开始回娘家,走外家,开始送麦罢馍。记得村里一个嫂子就经常讲,她们家大表哥每年送馍到她家的时候,馍笼子里面就只剩下两个菜包子了,糕点油包子早都留在她公公那里了,根本轮不她们小辈。以前粮食紧张,基本走亲戚都是这样。记得直到八十到九十年代,我和我婆去她娘家送馍,提上一篮子的油包子,除了几家来往的娘家人外,剩余在巷子里都是这家两个,那家两个,一篮子的油包子就这么送完了。后来才知道女儿回到了娘家巷里,连邻里人都觉得分外的亲近,所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油包子都分送给村里的人。年前的时候和一位比较较真的长辈聊天,他就讲她的一位堂姐,九十年代每年来给他家都是两个油包子,当时粮食早也不紧张了,说他再怎么也是娃他舅,连盒糕点都吃不上,家里也不缺她那两个馍,也没有什么来往的必要了,所以后面和他堂姐也就不来往了。

除了在蒲城富平一带能看到油包子之外,以前到铜川广阳(80年代前归蒲城)走亲戚,也是看到她们过年也是送油包子,不过油包子的外形和我们当地的有点差别,她们包的油包子虽然也有花棱,里面也包有面油,但是蒸出来就如我们当地吃的大油包子一样,是开着口的,也不知道是什么讲究。

过年走亲戚

最近十多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过年拜年送礼的礼品也是多种多样,有米有油,有烟有酒,之前必不可少的礼馍油包子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有的人嫌拿着麻烦,觉得礼品提好一点就行了,也有人觉得蒸着太费时,太麻烦,过年就蒸上一锅包子自己家里人吃就好,也有人象征性的一家拿个四个,拿上两个的,意思一下。反正走亲访友,拿几样东西的人多,还刻意拿馍的人少。都觉得这些是老传统,老哈苏,应该被社会所淘汰。过年吃的越来越好,礼品也越来越高档,但是总感觉缺少了一些年味,如果油包子这样传统的美味也随之消失,那年也没有什么过头了,送麦罢馍的意义也真的不是真正意义的送馍了!

说明:文章油包子图片均来自网络。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