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卷合理吗(全程测试卷好不好)

测试卷合理吗(全程测试卷好不好)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07 23:12:36

海峡教育报记者 罗菊熙

数学在高考中

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今年

北京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中山大学

等高校

新增第一类考生破格入围资格:

高考单科(主要是数学)

成绩满足条件

即可破格入围强基计划

新高考形势下,数学将如何改革?

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才能拿到高分?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届数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榕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原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保继光以《数学高考改革趋势与案例分析》为题,围绕这些问题作了高屋建瓴而又鞭辟入里的解读。

为什么要改革?

深层次原因:数学很重要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国家战略发展(芯片、航空动力、高端医疗装备等)的重要所需,是未来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础。数学高考变难,是要把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给筛选出来。

为什么要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因为这是高考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要怎么改革?先来看看有关政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12月)指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在高考命题中,要合理设置题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适度增加试题的思维量。在命题中,应特别关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形成,关注学生会学数学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0月)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2023年10月2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要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加强考教衔接。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命题,降低机械刷题收益,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进一步增强对学生探索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考查,提升命题的科学性。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要如何改革?

题量减少,重点考查思维

数学高考变化

1. 题序创新(非本质性变化)

与以往试题相比,各个题目的考查内容、排列顺序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例如,以往全国高考试卷考查集合和复数的试题通常放在单项选择题的第1或2题,2024年适应性测试卷把考查集合的试题调整到第12题的填空题;考查复数的试题调整到第10题的多项选择题,难度适当增加。

解答题的第1题导数问题,难度大幅度降低;概率与统计试题也降低了难度,安排在解答题的第2题;在压轴题安排了新情境试题。这些变化对于打破学生机械应试的套路模式,对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主干知识、提升基本能力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 题量减少(本质性变化)

总题数从22道变成了19道,减少了13.6%;除单选题的个数和分数(8道,40分)不变外,其他题型在数量和分数上均有所调整,将原来的4道多选题(20分)、4道填空题(20分)、6道解答题(70分)分别减少为3道多选题(18分)、3道填空题(15分)、5道解答题(77分),其中只有解答题增加了分数。

高考改革的趋势:

重视以标命题

扭转刷题现象

关注多想少算

强调为国选材

以“多想少算”为例——

举例1:2023年新高考Ⅰ卷非常明显地展现出了“多想少算”的考查理念,尤其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上,较大程度避免了繁难运算,通过简化计算量,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这也是今后高考数学将坚持的改革方向。

举例2:在2024年适应性测试卷中,这一理念在第18道解析几何的考核中体现得极其充分。

高考要选拔的是会动脑的考生,不要做“愚蠢而又勤快的人”,靠“刷题”备考、没有真正理解内在规律的考生将越来越难以得到高分。

思维的考查理所当然地成为数学高考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过程中,过去交给学生的更多是那道题,能马上在记忆深处找到知识的答案。现在的高考不是靠学位记住了哪些知识点,而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思维,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现在高考的新要求。

教学上如何调整?

不能只教正确的知识,要教出思维和素养

日常教学的重点:

理解核心概念

倡导通性通法

建构知识体系

培养理性思维

强调教师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经验的积累确实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成熟,但未必能决定他教学的高度,决定教师教学高度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眼界和素养。

●教学素养与功底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教学形式、板书、仪表、口才虽然也很重要,但不是最本质的。如果你的数学功底不行,你的课堂形式无论多么新颖,也不能让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

教师不能只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应该将每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当成新概念,尽可能有逻辑地展开论述,这样才能把思维教出来,把素养培养出来。

改变原有的应考观念,高考以后都是要筛选真学霸,没有真正理解底层逻辑、底层规律的考生,越来越难拿高分。

此外,还要提升教师和考生的心理素质,加强自信心和平常心,要理性,而不要侥幸。

教师要不断地、科学地研究教学与高考,不能只根据考题预测,还要根据国家的政策、重要的文章预测,对备考素材进行合理地取舍。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更要提升专业水平。

END

编辑:杨煜洁

审核:林忠锦 张敏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