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蚁人YiRen
临近考试,订正错题毫无意外是重中之重。然而,鸡飞狗跳,屡订屡错也是常态。
家长急得要跳起来:明明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讲解,又是分析,为什么过了几天还是照旧不会?
孩子也很委屈:明明认认真真听了,过几天再做,还是照错,宝宝真委屈。
错题呀错题,你可真是只厉害的纸老虎:看起来简单,但是想要战胜你却不容易,远远不止多做几遍错题那么简单!
认识到困难或难题的存在,能够激励设想的产生。放低期待,拨开迷雾,让我们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订正错题。
- 一、准备两个大笔记本A和B,页码比较多的那种。本子A用来抄错题,本子B用来做题。
如果孩子不太愿意,抄错题的事可以由家长来完成:忽略小事儿,让孩子感到自己对学习有点掌控感,不至于对学习太抵触,以后再慢慢引导。
- 二、请孩子先读两遍A本子上的错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把解题过程写在B本子上。
- 三、家长批改本子B,给孩子讲解错题,具体讲几遍,要看孩子的实际接受情况,基础弱的多讲几遍,基础好的少讲几遍,孩子不抵触就好。
家长及时记录错误原因,登记在本子A上。
- 四、第二天,重复第一天的过程:
请孩子先读两遍A本子上的错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内容,把解题过程写在B本子上。
家长批改本子B,给孩子讲解错题,并记录错误原因,登记在本子A上。
经过两天的错题练习,本子A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例:
化肥厂计划生产7200吨化肥,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吨,还要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 | ||||
序号 | 对 | 错 | 原因 | 深挖 |
1 | √ | 没有找出关键信息 | 理解能力不足,词汇量不足 | |
2 | √ | 能找出关键信息,不会列算式 | 听课效果不佳 |
经过家长的反复讲解,有的孩子对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到第三天的时候,已经可以独立完成错题。
这个时候,不要吝啬赞美,多鼓励孩子,记得及时提醒:明天再做几遍,争取把知识记牢。
- 五、第三天,第四天……孩子重复做错题的过程,家长重复记录的过程。
不管是对是错,一遍就好,家长也不要讲太多。而且,重中之重的是:当孩子在本子B上做完一次错题,待讲解记录等事项全部完成后,把当次的做题记录撕掉。
没错,你没有看错,是撕掉。这样,每次的错题练习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题,也少了上次错题的刺激:又是大红的“×”,又做错了,还哪有心思订正啊!
家长也少了个机会絮叨:为什么又做错了,这都做错几次了?!
……
反复练习,结果就是一天一点,找出错题的原因,一点点订正、掌握错题。
深挖原因,慢慢提高。孩子觉得一天天的了解错题,慢慢学会。家长也不会因为出力不讨好而大发雷霆,甚至为了逃避它而去抢着做家务。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
这样做,坏的一方面是:把订正错题的时间拉长了,原本,这可能就是一会儿就能解决的问题。拉长成很多天,今天练,明天练,后天还是练,直到打通所有关节,做熟做透。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
好的一方面是:把一件事拆分成许多件,练习错题、记录原因、数据分析。
不止是把错题的关节打通了,更是把有关学习的诸多关节打通了。许多事情,不是触类旁通吗?
当我们开始尝试这种错题订正过程时,得到的一种记录,可能是这样的:
化肥厂计划生产7200吨化肥,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吨,还要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 | ||||
序号 | 对 | 错 | 原因 | 深挖 |
1 | √ | 没有找出关键信息 | 理解能力不足,词汇量不足 | |
2 | √ | 能找出关键信息,不会列算式 | 听课效果不佳 | |
3 | √ | 能找出关键信息,不会列算式 | 听课效果不佳 | |
4 | √ | 能列出算式,计算错误 | 计算能力薄弱 | |
5 | √ | 计算正确,抄写错误 | 学习不专注,偶尔分心 | |
6 | √ | 抄写正确,忽略单位换算 | 不细心,基础知识薄弱 | |
7 | √ | 还不错 | 一朵小红花 | |
8 | √ | 解题过程混乱,无逻辑 | 解题不熟练 |
家长通过这样的记录,心里多少有个底:原来孩子的学习,是这样的一种现状。
改变这种现状,按照先易后难的过程,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做的可能是哪些。
学习确实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在适当的时候,帮孩子一把,不也是一种责任心吗?
毕竟,很多事情,不就是慢一点,耐心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