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想必大多数的朋友都经历过正规考试的“摧残”。如果让大家用一个成语来容一下那段起早贪黑的日子,我想都应该是“酸甜苦辣”吧!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步入社会多年后再回首时,却发现比起考试那几天更加煎熬的则是等待成绩的日子——看不见、摸不着、问不到、寻不出,可谓是抓心挠肝,望眼欲穿。那种感觉就如同漂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又如同行走在云雾缭绕的悬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试卷上的名字被遮住了,导致阅卷老师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阅卷老师。所以我们只能听天由命的焦急等待。
可是你知道吗?将试卷或者答题卡上面的名字遮住,再由阅卷老师统一审阅的规矩并不是现代才有的,这种行为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试卷密封”,如果要追溯的话,那就得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说起了。
根据《隋唐嘉话》中的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翻译:武皇后觉得吏部选拔人才有不真实的行为,于是下令让参加考试的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封起来,进行所谓的“暗考”,然后再去公平的评判高低】当然,武则天所创“糊名”的方法,只是用于当时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制度。
不过到了宋代,“糊名”则被正式的应用到了科举考试中,而且还有了新的名字,称为封弥。据记载,自宋(太宗)淳化三年时的殿试,“糊名”的方法就已经应用到了科举考试当中;而到了宋(真宗)咸平二年时的礼部考试,又设立了专门的官员去封印卷首中考生的名字。等到了宋(仁宗)明道二年时,“诸州解试,亦令封弥”。例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的解士人赴省闱》中记载:“所纳卷子,径发下封弥所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
当然,这种方法在随后的元、明、清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元以后称弥封,明清一直沿用此法】,不仅被传承了下来,更是对其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以至于演变为在后来各级考试中,考官在获得应试者的试卷后,便将有名字的卷首密封起来,或者是掩盖上他物,接着编成字号在送到“誊录所”抄成副本,最后统一审阅,以示公平。例如《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蒯知县将合县生员考试,弥封阅卷,自恃眼力,从公品第,黑暗里拔了一个第一,心中十分得意”。
所以,现在封存考生的答题卡并不是现在的创举,而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文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