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名著,是个“系统工程”,别认为它只是“背熟考点,拿到分”这么简单粗暴。
在我看来:
要花时间、在当下阶段有重要占比、对下阶段承前启后,且和其它学科大量交叉的模块,都可以列入“系统工程”名单,咱们提早关注。
而阅读版块里的读名著,就得算上是一个。
首先,它得花不少时间。
按目前的情况,要读的初中名著约是36部,12部必读 24部选读,绝大部分是中外著名文学小说,单是读一遍,就要花不少时间。
何况,经典只读一遍,哪里够用?
然后,名著在中考占分很高。
在广东省统一命题的中考卷中,名著题大约有10分。而在其它地区,基本上也是只多不少。
语文到了初中,本来就不太好拿分了,相对于难度更高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这名著的10分,难度还算好,不好意思不重视吧?
接着,名著在高中也要考。
别看高中摆在明面上的只有两本,一本《红楼梦》,一本《乡土中国》,可那是要求更高的整本书阅读啊,《乡土中国》还是社会学的学术著作。
没有初中会读名著的底子,怎么读懂更为厚重的经典?
更何况,稍微有经验一点的高中,在寒暑假期,都会开出一长串的文史哲书单子,那里面名著、经典可不在少数。
最后,读名著的作用,真的不止于试卷上那点分数。
它还是阅读理解的素材,还是从人文类写作的素材,甚至还是古诗文考察的素材(比如《世说新语》)。
它还和历史相关联(比如红色经典),和理工科相关联(比如科幻、魔幻)。
它还和中学生课外活动分配有关联,比如说看电影、看电视剧、旅游、逛博物馆。
所以,哪怕我们现在还只处于小学段,对于读名著这一块,实在是可以从早讲议、从长计议。
处于小升初的娃儿们,就可以准备好书目,准备好教辅资料,排个计划,慢慢的进入状态了。
那么,作为初中读名著的推动者和监督者,小学家长提前入的那些教辅和资料,又都有些什么作用呢?
第一,帮助我们理清楚所读名著的基本细节。
这个其实是解决读名著的“广度”问题。
名著之所以不好读,跟它们历史年代久远、情节曲折复杂、人物众多等特点有关系,很多孩子初读第一遍,如果没有指引,很容易淹没在巨量的小说细节里,反而对主线没有清晰的印象。
那么,为了让孩子读书有个方向,教辅通常就可以帮我们简洁的梳理出脉络与框架,让孩子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留意的,在二读时就会有意识的去重点关注。
比如七上的《朝花夕拾》,已经算是鲁迅作品里最容易读的了。
可这10篇散文,除了和孩子生活相关度高一点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之外,我家娃第一遍读,估计读的都是寂寞,基本上对文章的主旨都没有太深的理解。
所以,第二遍阅读,一定要结合梳理的考点,去认真重新回炉。
再比如九上的《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而且初中要读的还是半文言文版本。
光是了解每回的内容提要,主要人物的鲜明性格,都是挺大的工作量。
那么照着书上的大致指引,分成内容提要、人物分析、考点策略等模型,仔细再捋一遍教辅,有时候还真是会恍然大悟:
原来应该是照着这个思路去看书啊。
第二,帮助我们见识考试的常见考点和题型。
这个其实是解决读名著的“深度”问题。
我始终觉得,看经典名著,不同的年纪,所获得的读后感受应该是不一样的。
同一本《西游记》,小学读,初中读,长大了再读,阅读能深入的地方都不一样。
所以,我家并不追求盲目的“海量阅读”以及过于超越年纪的“挖深度”,这对普通孩子要求太高了。
因为这些名著,要探讨起深度来,大学教授著书立说都可以。
但小初孩子的阅读,不必挖得太深、太偏。
而多见一见常见考点和考试题型,就是一个帮助我们划定阅读深度的好渠道。
孩子个人有兴趣的可以多读深挖,兴趣平平的,能读到教辅所要求的程度,也差不多达标了。
这个阅读深度的划定,还体现在不少外国文学小说上。
七下的《海底两万里》、《银河帝国-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科幻、魔幻题材作品,我看了一下多本教辅的考察,基本上就停留在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细节考察上,对艺术手法、人文思想的考核就很少。
而《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不同,提问的深度就会强一些。
那么,读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
有多余的阅读精力,多去挖一挖《世说新语》、《唐诗三百首》、鲁迅作品、近代作品、红色文学,我觉得对语文的整体提高,意义更大。
第三,方便我们调配合适的、多样化的拓展资源。
由于教辅是对名著内容进行针对性分析,它直接列出来的重点信息更有条理和清晰。
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根据常见的考点,去寻找一些更能推动理解的、多样化的资源。
比如,初二的很多孩子都说《红星照耀中国》不好懂。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党史的了解,特别是长征前后那个阶段。
那么,我们可以翻翻教辅,总结一下最常考的红军人物、重要事件。在课外多找一些关于容易帮助入门的资料。
如《半小时漫画党史1921-1945》,它简洁易懂的梳理了这个阶段的大事纪,就包括了《红星照耀中国》里那一段。
还有电视剧《长征》、电影《西安事变》等等。
比如,很多初中男孩子不爱看《简-爱》。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不理解里面的很多细节,自然对主角坚强、自立的精神,难以产生共鸣。
那么,带着问题,去看一遍电影版的《简-爱》,画面艺术的魅力,说不定就能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
但说到最后,我们现在借助教辅、教参、电影、电视、课外书这些工具,都是为了读名著这个“系统工程”来打好理解的底子,书不用入太多,甚至不用太早去背考点。
进入到正式教学时,配合好语文老师一连串的教学、复习动作就好。
至于孩子大考时出题预测、考察频率,这个更要看当地的具体情况。这些,语文老师又会更加得心应手。
就让我们做个配合者,在前期轻轻推一下孩子,为他们的顺利入轨,尽点力就好。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