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二次月考试卷(初三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初三第二次月考试卷(初三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9-06 23:52:50

九年级语文上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默写许浑诗《咸阳城东楼》

2、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抒发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满江红》中“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

(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4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7、本诗前两句写景,请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8、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篇文章论证了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40分)

[一](23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让土屋美观一点,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都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开心一路),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让人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反唐演义全传》……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地,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书,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气,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有删改)

13.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6分)

15.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下了“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的句子,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6.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分)

老屋 高德轩

①我出生的高坡上的老屋早没了,第二处老屋是在唐山地动山摇大地震后盖的。

②村最里头柏树坡山脚下上坪一块地基被平整一新,刮去树皮白晃晃散发树香印着绳墨的柱子、大梁、檩条躺了一地,手握板斧推刨的舅舅忙前忙后。那一年上初中的我回到家一脸兴奋……岁月伴着老屋一晃又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老屋墙瓦虽经翻修,水泥路也铺到了院边,但因邻居们的相继搬走留下的断壁残垣,屋主人或辞世或进城,很是孤寂。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回去,站在院中,四周被核桃树婆娑的枝叶围住,没有人影狗吠,宛若隔世。

③去年年关回家上坟,站在小院思绪万千。往年父母健在,兄弟三四个,一大家十几口人热闹过年,初一早早点起柏垛火,空气里弥漫着柏叶和爆竹香,那种场景没有了。眼前只有满院青苔,风和麻雀肆无忌惮地来回游荡,它们再也不用担心父亲的一声咳嗽,就被吓得飞到远远的枝头上。说起父亲,村里人都竖大拇指,说他一天也没进过学堂,常用木棍在地上学写字学成了乡里文化人,说他做过乡长做过药铺抓药师。别的我不太清楚,在那个贫寒年代,单就一心供我从小山村上学到一百里以外的县城重点高中这件事,我就佩服父亲的眼光见识和坚强。父亲九十岁离世,足见他的心大乐观。人如屋,屋如人。沧桑老人,身体再硬朗,大体也会门牙脱落,眼帘下垂,嘴唇干瘪,像极了这岁月风雨中的老宅。

④门口的青槐还在,枝繁叶茂,记得在那贫穷的年代,我偷偷用鈎镰钩尚小的槐米晒干卖钱买书,但常等不到槐花开大也因此砍坏了 树枝,遭大人白眼。父亲在种他们的时候一定也会念叨“门前有槐代代发财”之类的老话儿吧。槐,木之鬼也,我这样理解。百年青槐,凝聚了一个家族的魂魄,守望在老屋的门前。槐树在,老屋在,几十年岁月和几代人生活的痕迹就在,睹物思人借此树碑凭吊。

⑤凝望着老屋和老槐,记忆复活如初,春节的情景仿佛昨天。每近腊月二十八九,瘦小的母亲仿佛有神力,泡几大盆磨豆腐的豆子,煮肉、烙饼、蒸馍,厨房里热气腾腾。忙完了这些,还不忘给老大一大碗干拌面,给老二啃肉骨头,给老三做菜包、浆水面。年三十晚,一家人挤在火炕上,十八道凉热菜烘托着喜庆和踏实……老家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如皮影戏般的剪影,鲜活地从眼前闪过。

⑥少小离家,时间何曾改变?只不过是一代代人的更迭吧。老屋被渐渐冷落遗弃了,更老的父母被先后种到后山上,两座土坟等着春风化雨,等着火光和青草的纪念。我牵着她的手回来,我牵着她和女儿的手回来……老屋醒着,屋子里居住过的人都漂浮着。

⑦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酽茶,乡愁是一瓶醇厚的美酒,越品越滋味无穷。

虽然我的青春、中年留在了另一个城,但那个老屋仍然是我心中的家,不管我在何处枝繁叶茂,那个故乡的老屋就是根……

17、.文章以“老屋”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语言生动、细腻。请根据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1)眼前只见满院青苔,风和麻雀肆无忌惮地来回游荡,它们再也不用担心父亲的一声咳嗽,就被吓得飞到远远的枝头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近腊月二十八九,瘦小的母亲仿佛有神力,泡几大盆磨豆腐的豆子,煮肉、烙饼、蒸馍,厨房里热气腾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中“老屋醒着,屋子里居住过的人都漂浮着”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中的画线句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以及老屋怎样的认识和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后面的情节。(不少于50字)(5分)

我决定回到故乡将老屋重新粉刷,将故乡凌乱的院子整理打扫,不幸的是,在打扫的过程中扭到了腰,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2、题目: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要求:选取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字体工整清晰,不少于800字

答案:

7.鸟声婉转,鸟儿自由飞翔;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8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9.(1)踩踏 (2)同“德”,感恩、感激 (3)同“向”,先前、从前 (4)停止 

10.A

11. (1)(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2)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的天性(或:人所固有的羞耻之心)。 

12. 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13.①去别人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收购废品的人家的院子里读;⑤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书;⑥在月光下读书。

14.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15.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那年读书时”的怀念和读书时所产生的亲切欣喜之情。

16.这是一个反问句,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了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之情。

17.①老屋是文章的线索;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18.(1)“肆无忌惮”表现了在没有人的老屋前,风和麻雀自由自在的样子。(2)“泡”“煮”“烙”“蒸”四个动词充分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19.故乡的人们都去大城市里工作、生活,把老屋留在了故乡。但是老屋一直都醒着,坚守着故乡,等待着人们的归来。老屋是故乡的象征,它承载了“我”对故乡的全部依恋,暗示作者已不愿漂泊。

20.认识:现实中故乡的老屋确实已经破败,但是在作者的心中,故乡的老屋就是根,无论走多远,无论漂泊多长时间,无论有多少成就,最终都会回到这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以及老屋的无比怀念和惋惜。

21.示例:儿子走过来对我说:“爸,剩下的就交给我吧!你先回城好好休息。”半个月后,儿子接我回故乡,我被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惊呆了。老屋留给我的不仅有回忆,还有传承的力量。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