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考专家版试卷(高一试卷题库含金量高电子版)

高一学考专家版试卷(高一试卷题库含金量高电子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5 12:16:56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某些女性对自身本体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认识自我的生存意义,对生命有理想、有追求,认识内心有想做的事情,也认识到社会现实环境,思考外在现实能不能容许她自我意识得到发挥,实现她的愿望。现实或许不允许她完成愿望,会形成一种精神压迫以至于心理挫折,摧残自我存在的价值,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坚持自我信念,或完成自己的追求,或宁死不屈,赍志以终,这才是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经历了十年写作,增删五次,而且书名也改了好多次。我们仔细想想,有一种焦虑不安在触动心弦,逼迫他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书名才合适,才可以展现出他最想呈现的这些人物、这些角色,以及她们经历的惨淡人生。他提到“金陵十二钗”的时候,后面题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讲的“其中味”是什么?作者是心灵极其敏感的男子,他在身边的女性身上,发现了她们真实人生处境的“女性意识”。

她们都对自身经历感受深切,都有自己向往的追求。或许这种感受尚未形成明确的愿望,也不能清楚地作为志向来表达,但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的。作者也同时发现,这些女子虽然内心有所向往,但真的是身不由己,完全不能左右身处的环境,甚至也不敢站出来控诉,以行动去改变她们的血泪经历。

曹雪芹以敏感的艺术心灵,发现了女性生存应有的自我主体性,并且通过艺术虚构,体现了这些女性自己无法清楚表达的主体性。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各自的特殊人格,在小说里因情节铺展的要求,展现程度不一,但是人人都是独特的血肉存在,都有自我的生存经历,都是真实的生命告白与见证。《红楼梦》特别突出“几个异样女子”,为她们的人生际遇抱屈,刻画了有血有肉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让我们体会女性在传统社会环境的挣扎,显示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反映了艺术的普遍性价值。

在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道德压制铺天盖地,但是书中突出了“几个异样女子”,她们内心有着自我的道德天平,总是无法与社会规约取得平衡。假如我们只浮泛地使用《红楼梦》的浅层话语,套用佛家说的“苦海无边”,那么能不能“回头是岸”?作者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来是因为书稿没写完;二来是书中这些“异样”的女性角色,差不多都是遭遇比较凄惨的,总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难以在艺术想象的境界中安顿她们受摧残的灵魂。总之,套上传统通俗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捞根稻草就是彼岸宝筏,让人觉得很不顺当,不禁猜想曹雪芹的心境也不可能稳当,是否会感到辜负了他笔下的“几个异样女子”?

我们读《红楼梦》,如何从“满纸荒唐言”中,体会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知道他“痴”在何处,理解“其中味”呢?其实,作者的感慨,就大有深意,不能肯定如何让自己满意,也不能确定读者是否能够理解。他围绕着“几个异样的女子”,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故事,后世读者能够体会并理解其中深意吗?这里牵涉读者接受的艺术参与,以及时空隔绝之后的文化阐释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成为文学经典,一字一句都有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现代读者阅读此书,不论男女,都知道这是不世出的经典,阅读体会很自然地就加入了对人类生命意义的关注与反思,不再是消闲性质的随手翻阅了。

现代的人们,只要不是传统男性主导意识的信徒,都清楚地认识到《红楼梦》的女性角色有其“女性意识”,思考传统社会女子遭遇的情景,感受女性内心世界的波澜,由此而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呈现出苦海无边、幻海无涯,是因为作者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对人生的幻灭做了总结,感到世事无常,沧海可以桑田,看到人生现实有一定的虚幻性。世事的虚幻性让人痴迷,带来痛苦,这是传统文人作家习以为常的表述,跳出红尘好像就一切都解脱了。然而,要超越真幻的困扰,直面人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欢乐、挫折与悲哀,哪里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放下”的?我想,鲁迅极其不满高鹗续作的原因,是觉得贾宝玉最后在雪地里“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跪拜父亲之后,向红尘世界告别,未免装腔作势,又过于轻易而庸俗了。我们无法知道曹雪芹是否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的结局,不过现在的版本所展现的人生处境,已经是缤纷多彩、光怪陆离,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遭遇,也能显示我们所谓的“女性意识”。

(节选自郑培凯《重读〈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女性意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女性在被现实压制的情况下,对随之带来的精神压迫和心理挫折等负面影响的反抗。

B.曹雪芹发现书中的女子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追求向往,虽然不能称之为志向,但是她们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的。

C.曹雪芹通过不同情节塑造人物,展现“几个异样女子”的人生际遇与挣扎,显示了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

D.作者认为,曹雪芹创作时的内心可能是不安稳的,因为他并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女性内心道德与现实规约相平衡的办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多次改书名的原因是他内心焦虑不安,想要找到最合适的名字,以更好地塑造那些具有“女性意识”的“异样女子”。

B.作者认为,后世的文学阐释深入,读者的艺术参与度高,现代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都能够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C.作者觉得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受到了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体现出了他对人生幻灭、世事无常的迷茫和痛苦。

D.虽然鲁迅对高鹗续写的情节极其不满,但在作者看来,现行的全本《红楼梦》已经能够体现出本文所谓的“女性意识”。

3.下列选项中的相关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B.贾探春兴利除宿弊

C.贾迎春嫁给孙绍祖 D.林黛玉哭诵《葬花吟》

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有人认为“红楼梦”作为书名更合适。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这一判断的理由。

5.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一回。请据此并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阐释曹雪芹的“女性意识”。

自又云:“……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贝尔·兰金小姐

[美]杜鲁门·卡波特

我第一次看见贝尔·兰金小姐是在我八岁那年。

我坐在门廊的台阶上,身材矮小,一身黑衣上满是灰尘和条痕的贝尔小姐出现了。她看上去不可思议地老,满脸皱纹。几缕稀疏的灰色头发被汗水浸湿,覆在前额上。她走路时低头盯着未铺过的人行道,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一只棕黑色的老猎狗跟在她身后,盲目地追随着女主人的踪迹。

几年后的一天,我坐在乔布先生的街角杂货店里,大口喝着他家的招牌奶昔。我坐在柜台的一头,另一头是两个镇上臭名昭著的小混混,还有一个陌生人。

“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有位东方女士要在纳齐兹盖房子,我替她采购一些。”陌生人说。

两个小混混对视了一眼,其中那个平时喜欢嘲弄我的大眼睛胖男孩开口:“先生,我跟你说,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住的地方大概离这里半英里远,看起来也挺奇怪的,是个衰败的老房子,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虽然怪得要命,但如果你就要找日本山茶花树的话,她那儿的是我见过最好的。”

“是啊。”另一个长着青春痘的金发男孩尖声说道,他看起来是那胖孩子的跟班。“她应该会卖给你。我听说她在那儿快要饿死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住在那儿的老黑鬼用锄头打理一块杂草地,他们把那个叫花园。哎,前几天我听说她去季特妮丛林市场,到处拣些烂菜叶,逼着欧力·彼得森送给她。你见不着比她更古怪的巫婆了,像是阴影里的饿鬼。那些黑鬼都很怕她”

然而陌生人打断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男孩,问道:“所以你认为她肯卖?”“当然了。”那胖男孩说道,脸上带着一丝肯定而得意的笑。

陌生人道了谢,向外走去。突然他转过身来问道:“你们愿不愿意带我过去?之后我会送你们回来。”

这两个小痞子立马就同意了。

我听到这件事的结局是在大约一个星期后,那天我又去了乔布先生店里。

虽然听众只有乔布先生和我两个人,那胖男孩却讲得很起劲。他越说声音就越大,语气也越夸张。

“我告诉你们,那老巫婆就该给赶出镇子。她是个疯子。我们一到那里她就要撵我们走。她还放出那条古怪的老猎狗追我们。弗格森先生,就是那个陌生人,解释说他想收购她的日本山茶花树,你知道,就是那些有些年头的日本山茶花树。她回答说她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回事,她一棵树也不会卖,因为她爱这些树胜过她所拥有的一切。嗳,你们可听好了,弗格森先生提出他愿意掏两百美金,就买其中一棵树,你们能想到吗?两百美金!她居然拒绝了。”

“见鬼,”他说,“一出手就两百美金,买这些老树是图个啥呢?那又不是玉米。”

我离开乔布先生那儿回家时,一路都在想着贝尔小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想留下那些日本山茶花树。它们是很漂亮,但既然她那么穷——好吧,我那时还年轻,而她已经太老了,生命所余无多。

那天是二月的第一天。破晓时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阴沉,从中现出一道道珍珠白的日光。外面很冷,空气纹丝不动,间或掠过一阵饥饿的强风,啃噬着巨树光秃秃的灰色枝干。巨树环绕着一片衰败的废墟,那里曾是瑰丽的“玫瑰坪”。兰金小姐就住在这里。

她醒来时,房间冰冷彻骨,屋檐下凝着一挂冰的眼泪。她环视周遭死气沉沉的一切,微微打了个寒战。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

她跪在壁炉前,想要点燃伦恩头天晚上收集的枯树枝。她那皱巴巴的枯黄小手费力地同火柴和刮花了的石灰石抗争着。

过了一会儿,火点着了。火苗蹿起来,木柴发出噼啪的响声,就像骨头在咯吱作响。她在温暖的火光边站了一会儿,迟疑地挪向结了冰的洗脸盆。

穿好衣服,她走到窗前。下雪了,南方冬天湿润稀疏的雪。雪一落在地上就融化了,但是贝尔小姐想到这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找吃的,仍然觉得头晕且不适。这时她瞥见窗下的日本山茶花树竟开花了,不禁深吸一口气——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

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气。莉莉会把它们偷去送给黑人小孩,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

可怜的莉莉,她现在年纪也大了。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记不清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的。我不记得我第一次没钱的时候——我开始变老的时候。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什么都没留下,除了莉莉。

(摘编自《世界开始的地方》[美]杜鲁门·卡波特/著,伏波/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眼中的贝尔小姐“身材矮小”“满脸皱纹”,小混混口中“那些黑鬼都很怕她”,这些描写塑造了贝尔小姐令人讨厌的形象。

B.小说写到贝尔小姐居住的“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的“衰败的老房子”,其作用主要是象征着她如同这房子一样年迈且与众不同。

C.莉莉摘茶花偷送给黑人小孩,贝尔小姐当时很生气,但是现在回忆时却“微笑”了,这一转变表现了她经历坎坷后,面对生活磨难的坦然心态。

D.“山茶花树”与“两百美金”在文中出现多次,小混混看重美金、玉米等实用品,贝尔小姐看重山茶花树,表现出个人审美观上的差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贝尔小姐居住环境的描写颇具特色且具有对比意味,作者用寒冷衰败的环境暗示贝尔小姐的现实境遇,在今昔对比中凸显人物命运。

B.小说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跨度大却脉络明晰,塑造了贝尔小姐鲜明突出的形象,为读者呈现了她非常完整的一生。

C.两个“小混混”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帮陌生人购买山茶花树,汇报事件结果,评价贝尔小姐,从侧面丰满了人物形象。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揭示了贝尔小姐在生活与情感的重压下形容枯槁、力不能支的惨状,但她依然不屈服,对生活不失希望。

8.小说在行文时交替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行文方式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贝尔小姐为什么不愿意高价卖掉山茶花树以改善她的生存状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

(《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所陈A谏B前后C二百余事D非卿至诚E奉国F何能G若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有“刚直”之意,和《答司马谏议书》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抗”意义不同。

B.“让”有“责备”之意,和《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中的“让”意义不同。

C.“诛”和《鸿门宴》中“立诛杀曹无伤”以及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意义相同。

D.“居”有“处于”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域中之大”的“居”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彦博认为作为臣子应该注意行迹,远避嫌疑,但魏征认为作为臣子如果只注意个人行迹,那么国家兴衰就很难说了。

B.魏征认为良臣和忠臣有不同的地方,良臣对君臣有益,忠臣对君臣有害。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唐太宗,他也因此受赏。

C.魏征不随意逢迎圣上的旨意,意见不同时,更不会当面顺从背后又有所议论,他认为这样不是作为一名臣子的本分。

D.司马光认为当好一名谏官,应该有志去做大的事情,把小的事情舍弃掉,同时应该分清事情的缓急,国事大于私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赋月以情,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实是借酒来排遣国土沦落之痛。

B.“一枰棋坏”暗喻南宋政权对敌策略的错误,导致了战局的混乱和失败。

C.“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词人用写实的方式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D.这首词文字朴素,不崇雕琢,简洁明快,曲调回环往复,气韵豪迈倜傥。

15.“啸”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作者在词中“倚风长啸”,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独啸”,请分析两个“啸”意蕴的异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______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______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______……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______,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映照 精雕细刻 风驰电掣 诞生

B.映照 锱铢必较 一日千里 诞生

C.映衬 精雕细刻 风驰电掣 产生

D.映衬 锱铢必较 一日千里 产生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B.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C.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D.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中国文学中,《水浒传》和《红楼梦》可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相当于壮美与优美之别。 对应于文章肌理,也就一个写意,线条粗放而有劲道;一个工笔细软。顾随说《水浒传》是神品,《红楼梦》是能品:“《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笔简,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大观园里的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文笔不能不相应做静态的刻画,自然精致繁缛。山寨水泊里的生活却是粗线条,照牟宗三的说法,好汉们不能处社会,也不能处家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行文也要言不烦,有一种“说时迟,那时快 ”的动感。

然凡事亦有例外。《水浒传》第七回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张大春在《小说稗类》里说,这四个“把”字,一个“用”字,一个“将”字,是为了“补强动感”。可是我不这样认为。施耐庵意不在此,他要写鲁智深的“粗人偏细”。别以为花和尚一味鲁莽,他在江湖上行走得多了,非常机警,很有自我保护意识。拳打镇关西那一回,把郑屠脸上打成油酱铺、彩帛铺、水陆道场,打得脸变了色,真给打死了。鲁智深情知不妙,一边嚷嚷: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边大步走掉。金圣叹批曰:“鲁达亦有权诈之日,写来偏妙。”这倒拔垂杨柳一节,便写鲁智深不敢掉以轻心。

19.与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雕栏玉砌应犹在 B.天台四万八千丈

C.玉鉴琼田三万顷 D.归帆去棹残阳里

20.如果把画波浪线的《水浒传》中原文句子改为“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脱了直裰,右手向下,倒缴着身,左手拔住上截,一趁腰,便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述理由。

四、写作表达(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生活中,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力量不平衡,造成误会或不公,带来委屈或羞辱。面对委屈羞辱,有人主张忍一时风平浪静,有人主张敢于斗争不能忍让。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B 2.B 3.C 4.①“红楼梦”中“红”有指代女子的意思,“梦”则体现了人生现实的虚幻性,让人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②“红楼梦”书名契合作者的创作主旨,既交代了这些女性的生存环境,又暗示了她们人生的惨淡,有“女性意识”的呈现。

③而“石头记”过于笼统,“金陵十二钗”只提到部分人物,都不如“红楼梦”合适。5.①曹雪芹认为女子行止见识超越自己,是褒扬女性的价值,肯定女性的力量和作用;

②曹雪芹认为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要为她们著书,展现她们的实存经历;

③曹雪芹要让“闺阁昭传”,就是承认女性的自我主体性,通过艺术虚构肯定她们对生命的理想和追求。

6.C 7.B 8.①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②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③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突出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

9.①对美的执著追求。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山茶花树,因为她的日本山茶花树是“上好”的品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她曾经有过如同山茶花一般甜美的爱情,亲情,因为杰德的变心而毁灭,但依然眷念往昔美好的生活。③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任写两点即可)

10.BDF 11.C 12.D 13.(1)大臣有诽谤魏征包庇自己亲人的,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不是这样。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3)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14.C 15.①同:两者都是在夜深人静时,面对苍茫夜色,仰天长啸,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吐露不平之气,表达内心郁结也可)

②不同点:本词的“啸”主要表达的是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和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忧虑和无奈。(对金人的仇恨,对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恨都可以)

③《过洞庭》的“啸” 还蕴含了词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之情以及词人豁达的气度和豪迈的气概。

16.A 17.D 18.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由“‘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四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组成,形成了排比。 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通过列举不同方面的工匠精神,更加全面、深入且强烈地展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具体表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对工匠精神有更清晰、更强烈的感受。

19.C 20.参考一:选改句,理由:动作一气呵成,突出鲁智深的力大勇武;语言简洁明快,切合《水浒传》描写人物的要言不繁。

参考二:选原文,理由:写出了鲁智深“粗人偏细”(粗中有细/“不敢掉以轻心”/谨慎)的心理特征,每一个“把”字,显示每个环节都在掂量,在寻找着力点,测试可行性;暗示垂杨柳并不好拔;文字虽然一气呵成,却故意放慢了镜头,分解了动作,令人感到势大力沉,看得真切过瘾。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生活中,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力量不平衡,造成误会或不公,带来委屈或羞辱。面对委屈羞辱,有人主张忍一时风平浪静,有人主张敢于斗争不能忍让。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首先,材料明确指出了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现象: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平衡。这两个现象是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体现,它们往往成为导致误会、不公、委屈和羞辱的根源。这一设定引导我们思考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因素以及它们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接着,材料提出了面对委屈羞辱时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忍一时风平浪静”,强调通过忍耐来避免冲突的升级,追求表面的和谐;另一种是“敢于斗争不能忍让”,主张积极面对不公,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这两种态度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讨论的空间。

在立意上,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一方面,可以探讨在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平衡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如何保持理性与智慧,既不过度忍让以致权益受损,也不盲目斗争而陷入更大的困境。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分析“忍”与“斗”的哲学内涵,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还可以从社会层面出发,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社会环境,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题要求考生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深入思考面对委屈羞辱时的应对策略和价值观选择,并通过文章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深刻思考。

例文:

忍让与抗争,智慧抉择

与人相处,常常有矛盾龃龉,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受到委屈甚至羞辱。面对委屈羞辱,是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是敢于斗争不能忍让?我想,我们应该酌情判断,而非一概而论。只有运用智慧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才既不会让自己委屈,又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鱼和熊掌二者得兼。

面对敌人,毛主席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道出了抗争的必要性。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正如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傲慢挑衅,他挺身而出,果断反击,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是一种勇敢,一种担当,一种对正义的坚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退让是一种智慧。面对廉颇的出言不逊,蔺相如选择了隐忍退让。这种退让,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避免了无谓的冲突,让局势重归平静。

在国际纷争、职场拼斗和个人冲突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抗争和忍让两种策略。面对恶意侵犯,我们应当勇敢抗争,捍卫尊严;而面对无心之失,我们则要学会包容,给予理解。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策略,这便是智慧。

回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雄豪杰在面临忍让与抗争的抉择时,都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比如苏武的杖节牧羊,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比如勾践的卧薪尝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他们既能勇敢地抗争,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又能适时地退让,谋求和平共处。这种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那么,在现代社会,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忍让与抗争呢?我们需要学会审时度势,看清大局。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我们要善于调整心态,明白忍让和妥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应该清楚遇到原则问题必须抗争,软弱只会让人觉得可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妥善处理忍让与抗争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处理各种矛盾。这种智慧,正是我们走出困境,成就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走向和谐共生的未来,用智慧抉择,处理好抗争和忍让的关系,为个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