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生试卷2024临沂(2024临沂地生会考试卷原卷)

地生试卷2024临沂(2024临沂地生会考试卷原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08-25 03:13:49

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水文、生态、区域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各级植被覆盖重心迁移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差的方位是( )

A. 东南部 B. 东北部 C. 西南部 D. 西北部

2. 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变,会使该地区( )

A. 地表径流增加 B. 水土流失加剧 C. 昼夜温差变小 D. 森林全面覆盖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横坐标指示经度,左西右东,纵坐标指示纬度,上北下南。结合图例可知,低覆盖和中低覆盖植被覆盖等级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植被覆盖等级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且根据各级植被覆盖重心迁移方向可知,东南方向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方向植被覆盖度较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自然植被既有森林,又有草地,不应全面覆盖森林,D错误。各级植被覆盖重心均向西北方向迁移,说明该区域植被覆盖度逐渐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增强,B错误。植被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植被覆盖度增加,昼夜温差减小,C正确。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且植被可以降低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下渗,地表流量减小,A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人口丰度指某地区的人口密度与所属国家人口密度的比值。根据人口丰度的数值可将中国边境地区分为人口极端稀疏区、绝对稀疏区、相对稀疏区、密度均下区、密度均上区五类。下图示意2000~2010年中国边境内外人口丰度及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时期( )

A. 中国边境内人口丰度整体高于边境外地区 B. 西北边境内属人口密度均值区

C. 东北边境内属于人口稀疏区和密度均值区 D. 西南边境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区

4. 中国西南边境内中越与中缅人口丰度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文化 D. 经济

5. 图示时期,中国边境人口丰度( )

A. 整体呈减少趋势 B. 西北边境内降外升

C. 西南边境减少较明显 D. 东北边境涨幅较小

【答案】3. C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文材料中来看,对比中国边境内外的人口丰度数值可以看出,中国边境外人口丰度在0.5-1之间的地区远多于中国边境内人口丰度,所以中国边境内的人口丰度是低于于边境外地区的,A错;看图可知,西北边境地区接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人口丰度较低,属于人口稀疏区,B错;东北边境地区接壤俄罗斯和朝鲜,从右侧图例中的圆圈大小可以看出中俄,中朝的人口丰度为人口相对稀疏区和密度均值下区,其的人口丰度大小在0.5-1之间,C对;西南边境(如中越)地区的人口丰度较高,数值大于1,属于人口密度均上区,D错。故选C。

【4题详解】

中越边境地区靠近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因此人口丰度较高,而中缅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因此人口丰度较低,D对;中国西南边境内中越与中缅地区气候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区别不大,所以影响不大,A错;缅甸和越南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半岛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区山河相间,呈南北纵列分布,南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原地形,所以两地与中国边界地区地形区别不大,B错;虽然都靠近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但两国与中国文化差异都比较大,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样,C错。故选D。

【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解答此题关键主要看人口丰度增幅负值居多,所以中国边境人口丰度整体呈减小趋势,A对;在西北边境地区临靠国家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看其数值进行比对,发现中哈、中塔增幅较高,可以判定在西北边境地区呈现出内升外降的趋势,B错;中国西南地区临靠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看其增幅大小,可以看出中不、中尼为负值,小于5%左右,而中印却接近20%,所以中国西南边境内人口增加较明显,C错;东北边境地区接壤俄罗斯和朝鲜。看其增幅数值基本都为负值,可知人口丰度在减少,D错。故选A。

【点睛】人口丰度是一个相对指标,用于衡量某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其数值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

副热带高压的南侧盛行强劲的东风气流。受区域气压、风场和温湿度等扰动的影响,在东风气流中会存在一个槽或气旋性弯曲较大区域,随气流如同波浪自东向西移动,称为东风波。如图示意我国东南某山区一次东风波过境情况,该地出现了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7. 此刻,东风波槽线附近大气物理状况是( )

A.

B.

C. 湿

干 D. 低压

高压

8. 本次东风波产生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有( )

①副高南侧气压梯度较大②波槽附近辐合上升气流较强

③副高北侧带来大量水汽④地形对降水有较大增幅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可知,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出现伏旱,应为7、8月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图可知,波槽线东侧吹东南风,西侧吹东北风,B正确;A错误;波槽线东侧是降水区域,湿度大,西侧气流下降,干燥,C错误;东侧气流受山地抬升,以上升为主,气压低,西侧气流以下沉为主,气压高,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副高南侧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温差大,气压梯度较大,加大东风气流,①正确;波槽附近受地形影响,辐合上升气流较强,②正确;水汽主要来自东侧,③错误;地形抬升气流,对降水有较大增幅作用,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东风波指的是热带地区低空信风和高空东风气流中由东向西移动的一种波状扰动,属热带天气系统,其具体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偏向低纬一侧的东风气流在自东向西运动时,常存在的一个槽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区,因其呈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并活动在东风气流中,故泛称为东风波。

茶马古道风庆段是“顺下线”(今云南省风庆县到大理市)的一条支线(如图)。沿线传统聚落受古道发展的影响,由元朝、明朝、清朝逐渐发展繁盛起来,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交通和城市化的发展,古道沿线传统聚落逐渐由商业服务型转变为传统农耕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元明清以来,传统聚落多分布在古道沿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水源 C. 耕地 D. 商贸

10. 古道上的传统聚落逐渐由商业服务型转变为传统农耕型,转型之初( )

A. 原有的商业功能衰落 B. 聚落经济发展加快

C. 多样的生活空间增加 D. 地域传统文化消失

11. 随着交通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图示区域古道沿线的传统村落发展重心将( )

A. 向东偏移 B. 向西偏移 C. 向南偏移 D. 向北偏移

【答案】9. D 10. A 11.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古道在古代作为重要的通商大道,聚落分布在古道旁,主要有利于商业贸易,D正确;古道不一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耕地充足,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古道上的传统聚落逐渐由商业服务型转变为传统农耕型,转型之初,原有的商业功能衰落,A正确;聚落经济发展减慢,B错误;多样的生活空间减少,C错误;地域传统文化没有消失,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随着交通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南部有县城凤庆,对于周边的的村落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吸引村落向南部发展,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中生代时期埃塞俄比亚高原曾为海洋,第三纪时地壳断裂隆升,熔岩涌出阻塞河道后形成了塔纳湖,湖南端出水口成为青尼罗河的重要源头。据研究,塔纳湖面积曾达6602km2,现面积约3041km2,湖泊萎缩过程中沉积环境发生变化。如图示意塔纳湖岸线变化、水系分布及表层沉积物性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中生代以来,图中M地垂直剖面层自下而上依次为( )

A. 海相沉积层、熔岩层、湖相沉积层、河相沉积层

B. 熔岩层、海相沉积层、湖相沉积层、河相沉积层

C. 海相沉积层、熔岩层、河相沉积层、湖相沉积层

D. 海相沉积层、湖相沉积层、熔岩层、河相沉积层

13. 塔纳湖萎缩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构造运动 B. 河流来沙 C. 湖底地形 D. 气候变化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生代时期埃塞俄比亚高原曾为海洋,最下层海相沉积层;为第三纪时地壳断裂隆升,熔岩涌出,形成熔岩层;阻塞河道后形成了塔纳湖,形成湖相沉积层;湖南端出水口成为青尼罗河的重要源头,形成最上部的河相沉积层。因此,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分析图文资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现代湖与古代湖相比,有明显的萎缩,萎缩的空间差异也比较明显,主要是河相沉积物占据了湖泊萎缩的部分,这些萎缩面积比较大的部分主要位于西南部、东北部和北部,其主要原因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多,在入湖口形成面积较大的湖口三角洲,泥沙沉积淤积塔纳湖,使塔纳湖面积不断萎缩;萎缩面积较小的西部和东南部没有河流注入,泥沙淤积少。故塔纳湖萎缩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河流来沙。故选B。

【点睛】熔岩台地或称熔岩高原,是火山熔岩构成的台地。大规模的熔岩溢流覆盖所形成的平坦高地,组成物质主要是玄武岩。按规模大小可以分为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当熔岩流流入低缓地区,熔岩从中心向四周运动,形成广阔的熔岩原野,称熔岩盖。熔岩流还可以流入洼地形成熔岩湖,流入河谷内形成陡坎或熔岩瀑布等。

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因反射太阳光常对居民造成一定的干扰。小明家坐北朝南,南北通透,每年有半年时间正午面临“两个太阳”(除南面太阳照射外,玻璃幕墙从北面反射阳光到室内,玻璃幕墙只考虑平面反射),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小明家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广州市 B. 上海市 C. 济南市 D. 长春市

15. 此时小明家电子时钟所示的日期和时间最有可能是( )

A. 3月21日11时40分 B. 6月22日12时00分

C. 9月23日12时20分 D. 12月22日12时40分

【答案】14. D 15. A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南面幕墙高100米,小明家位置高50米,楼间距50米,太阳辐射将从南面幕墙反射至小明家。由图可知,当正午太阳高度在0°~45°时,南面玻璃幕墙可反射阳光到室内,当太阳高度大于45°时,太阳光就反射不到小明家。由上述分析可知,小明家冬半年才能被反射光照到,可以推出该地两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得到当地纬度为45°左右,四个选项中只有长春的纬度在45°N左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可能是春分或秋分的正午时间(当地12时),此地为长春,位于北京时间(120°E)以东,时间来得早,故北京时间还没有到正午12时,四选项只有A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公式 : 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贺兰县是宁夏平原耕地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区域(如图1),境内以灰钙土(含盐高)和灌淤土为主。灰钙土主要分布在洪积扇的边缘和冲积平原西部,质地较粗,受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淋溶作用;灌淤土主要分布在东部引黄灌区,土壤孔隙多,是重要的农业区。

自2015年起,贺兰县积极推动“粮改饲”项目实施(如图2),在灌区改良后的盐碱地里规模化种植青贮全株玉米(收割包括叶子、茎、穗)作为优质饲料,扶持牛奶、肉牛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全国优质奶源基地,力图形成粮饲兼顾、种养结合、高效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1)从土壤和地形角度,简析东部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与传统籽粒玉米种植相比,说明“粮改饲”的优点。

【答案】(1)西部土壤含盐量高,地势高,盐分易向东部灌区排泄;东部灌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孔隙多,盐分易上升到地表,形成积盐。

(2)减少生产环节(或生产周期短),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秸秆焚烧或废弃,减轻环境污染;粪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贺兰县”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及图文材料推测,贺兰县的西部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东部则是冲积平原,由此可知西部地区地势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土壤以含盐高的灰钙土为主,受降水影响,西部盐分随流水易向东部灌区排泄;东部引黄灌区以灌淤土为主,土壤孔隙多,虽然有利于水分下渗,但也使得盐分容易随水分渗透到土壤深层,再加上该地地势地平,水流速度较慢,且地下水位高,又使得盐分极易随地下水浸润到地表,形成积盐,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小问2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粮改饲”种植

农作物是青贮全株玉米,减少了后期对玉米剥皮、晾晒等生产环节,缩短了生产周期,从而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粮改饲”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种植全株玉米作为饲料,可以提供优质饲料,满足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从而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种转型不仅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青贮全株玉米是一种保存饲料的方法,主要是将新鲜的玉米在尚未成熟时进行收割,通过切碎、密封等处理,使其在厌氧条件下发酵,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减轻环境污染;“粮改饲”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牛羊饲养中产生的粪肥进行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铜陵因铜得名,因铜而兴,曾被称为“铜都”,新中国成立后,就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采选-冶炼-加工铜产业体系。2009年3月入列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该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高端铜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落户,进一步延伸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2022年,该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5.1∶49.8∶45.1,户籍人口170.8万(其中常住人口130.1万人)。如图示意铜陵地理位置。

(1)概括铜陵市吸引高端铜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落户的区位优势。

(2)简述建设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对铜陵市发展的有利影响。

(3)近年来,铜陵市对下辖长江以北县区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答案】(1)该地铜产业基础好;位于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利于承接铜相关产业转移;水陆交通便利;市场需求大;政府政策支持。

(2)获得规模效益,提高知名度,利于吸引投资;利于加强企业协作,促进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当地劳动力流失,人才外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以铜产业为基础,与其他产业联系弱,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铜陵市的产业”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工业区位优势、工业集聚效益、城市辐射功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铜陵市因铜得名,因铜而兴,曾被称为“铜都”,新中国成立后,就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采选-冶炼-加工铜产业体系,说明具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和悠久的开采历史,铜产业基础雄厚;铜陵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吸引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源集聚;铜陵市地处长江下游,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且有高速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网络,便于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陵市靠近主要消费市场,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铜陵市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产业转型、技术研发、税收优惠等。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依据所学知识推知,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建设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可以提高铜陵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可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业集群可以带动原材料、设备制造、物流、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产业集群可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铜陵市户籍人口170.8万,常住人口130.1万人,城市规模较小,较小的城市规模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影响了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劳动力和人才选择流向更大的城市,导致铜陵市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铜陵市的产业链主要以铜产业为基础,与其他产业联系较弱,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影响了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H岛(119°E,25°N)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岸沙地风蚀坑分布广泛,每年9月~次年2月发育尤其强烈。为研究该岛风蚀坑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一个风蚀坑内外设置了L1~L8八个风沙数据采集点(图1)。图2为阶段性数据采集结果。

(1)分析H岛每年9月~次年2月风蚀坑发育强烈的原因。

(2)研究人员发现,风蚀坑L7处风速比L4处大得多,但输沙率却更小。试分析其原因。

(3)说明风对海岸风蚀坑形态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9月~次年2月,H岛(受亚洲高压影响)盛行东北风,风速大;降水较少,沙地湿度小(沙粒间粘连性变差),易被风吹蚀;植被覆盖率低,沙地裸露多。

(2) L7处位于风蚀坑顶部边缘,植被覆盖度高,阻沙和固沙作用比L4处更强;(植被遮盖)沙地表面蒸发较弱,水分较多,沙子不易被搬运。

(3)风速及作用时间影响风蚀坑的深度和规模;主导风向影响风蚀坑的走向(东北-西南)。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H岛海岸风蚀坑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风蚀作用及其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风蚀坑发育强烈,可从植被稀疏、沙土干燥等基本条件、动力条件等展开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9-次年2月受亚洲高压影响,冬季风较强;此时受冬季风影响,降水较少,沙地湿度较小,容易被风蚀;此时为冬半年,植被覆盖率较低,沙地裸露较多。

【小问2详解】

风速较大,但输沙率更小,说明不易扬沙,可从植被覆盖率、沙土湿度等下垫面因素展开分析。据图可知,L7地处风蚀坑的顶部边缘地区,植被覆盖率较L4高,故阻沙和固沙作用更更强;L7处植被可阻挡太阳辐射,沙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少,地表蒸发较弱,沙地水分多,不容易被风搬运。

【小问3详解】

风蚀坑主要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风力越大、影响时间越长则风蚀作用越强,风蚀坑的深度和规模也就越大;风蚀坑受风力侵蚀形成,故当地的主导风向会影响岛风蚀坑的走向。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德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削减并淘汰燃煤电厂,该举措被大多数煤电国家视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战略。如图示意2022年3月19日德国发电量与日前电价(指提前发布当日一天内的电价信息,为供电公司和消费者提供参考)变化情况。

(1)分别指出3月19日德国日前电价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发电量

关系。

(2)据图分析德国制定日前电价的主要依据。

(3)说明采用日前电价对德国经济、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

【答案】(1)日前电价与化石能源发电量大致呈正相关,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大致呈负相关。

(2)德国可再生电力以风电和光伏为主,发电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为减少碳排放,鼓励消费者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大致6时至午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断增加,通过不断降低电力价格,鼓励居民使用可再生电力;大致午后至18时,化石能源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足时,进行快速补充,这时提高电力价格;深夜电力需求较少,可再生能源发电较少,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等。

(3)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动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有效调节电力需求与供应,保障该国电网的稳定安全供给;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德国的能源利用为背景,涉及能源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日前电价与化石能源发电总量曲线走势可知,化石能源发电量与日前电价呈正相关;由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图例可知,日前电价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呈负相关,即发电总量越大,电价越低。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德国主要以光伏和风力发电为主,但两种电力不稳定,有明显的波动性。早上6-8点,电价较高,原因是此时的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少,以化石能源发源为主;随着光伏和风力发电增加,电价迅速下降,13-15点达到最低值;由于之后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减少,化石能源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足时,进行快速补充,电价开始上升;深夜电力需求较少,可再生能源发电较少,故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

【小问3详解】

德国发布日前电价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

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德国政府通过给予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和实行电价灵活定价策略,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碳排放,稳定电力市场价格。通过灵活定价策略,德国政府可以平衡电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稳定电力价格,避免价格波动过大对经济造成冲击。推动能源转型。德国政府通过调电价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促进国家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