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基础知识强化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洵职(xùn) 滑稽(jī) 烧灼(zhuó) 哄堂大笑(hǒnɡ)
B.慷慨(kǎi) 干涸(hé) 狭隘(ài) 刨根问底(páo)
C.热忱(chén) 附和(hé) 恍惚(huǎnɡ) 粘轻怕重(niān)
D.鄙薄(báo) 琢磨(zhuó) 抽噎(yè) 参差不奇(cēn cī)
【答案】B
A.洵职——殉职,哄堂大笑(hōng)。
C.附和(hè),粘轻怕重——拈轻怕重。
D.鄙薄(bó),参差不奇——参差不齐,抽噎(yē)。故选B。
2.字词积累——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热枕 凌乱 逐磨 冷冷清清
B.突兀 殖民 废墟 精益求精
C.极端 遛达 惊荒失措 见异思迁
D.纯粹 帐蓬 畏惧 麻木不人
【答案】A项,“热枕”应写作“热忱”,“逐磨”应写作“琢磨”。
C项,“遛达”应写作“溜达”,“惊荒失措”应写作“惊慌失措”。
D项,“帐蓬”应写作“帐篷”,“麻木不人”应写作“麻木不仁”。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想要成就一件事情,必须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三心二意。
B.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树,靠一已之力,将不毛之地变成富饶的田园。
C.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五六个工人,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D.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市内不同的小学,老师发现大家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
【答案】A.见异思迁,意思是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常表贬义。形容人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物引诱,就改变想法。符合语境,正确。
B.不毛之地,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符合语境,正确。
C.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适用对象不恰当,错误。
D.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符合语境,正确。故选C。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答案】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C.“加快”与“质量”不搭配;
D.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故选B。
5.结合语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答案】C
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木匠心里盘算古松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根本不会去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故选C。
6.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B.“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句话告诉我们,走过了最初的一小步,后面的路走起来就非常顺利。
C.《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D.诸葛亮通过写《诫子书》一文,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答案】B
B项表述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难,只要一步一步地去战胜,终会取得成功。故选B。
二、名句名篇默写
7.(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论语》中说:“ , 。”这两句阐明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诗中有很多描写四时景色的诗句。请从自己积累的这类诗中选择两句,你选择的是“ , ”。(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1) 潮平两岸阔(2) 断肠人在天涯(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 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三、诗歌鉴赏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乙】春夜闻笛
李益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8.两首诗都写“闻笛”,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小语将【乙】诗“洞庭一夜无穷雁”中的“雁”误写成了“燕”。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及以下诗句,帮她分析不能这样误写的原因。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答案】
8.甲诗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写诗人军中闻笛“唤春归”,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朝廷恩赦的渴望。
9.“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羁旅感伤之情,寄托对故乡的思念;而“燕”多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喜春惜春之情等。乙诗中诗人借急切北飞的大雁,表达迁客欲归不得的惆怅,应写作“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0.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
1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0. 重阳节 赏菊 登高或饮酒
11.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